无数次在央视的公益广告中宣传那些行将消亡的老行当。那些手工业时代的老匠人,面对滚滚工业浪潮,后继无人,只剩一声喟叹。
这样的故事听得多了,怀疑的种子暗地里又生长了出来。那些老行当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了吗?是不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寿命的。是不是它们天数已尽,就应当消亡了。
直到今天,读到蒋勋的《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才知道,为什么人民那么留恋手工编织的草席,手工打磨的笔尖。“我觉得自己怀念的不仅仅是水缸,或者草席,或者龙柱,而是在怀念一种创造力。” 也许这就是那些手工的老行当令我们怀念的吧。不同于机器生产的单调复制中的漫不经心,手工业的东西,总有一种脉脉的美。那是被掌心摩挲过的温润,是被指尖雕琢过的精致,是几千次失败后熟能生巧的心血凝聚。
现代工业社会,带给我们最可怕的后遗症,就是机械重复后美的丧失。十年前,当我从北京西客站出来,第一次站在无数次想象过的地方,却是无比的失望。同行的小伙伴问随行的导游:“老师老师,我们的火车是不是半夜掉头回去了?为什么我感觉回到了南昌?”是啊,一样节次鳞比的高楼大厦,一样车流湍急的通衢大街,北京和南昌,和中国千百个城市,没有外观上的差别。这就是美在中国的缺失。
为了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美,蒋勋带我们一字一句读《长恨歌》,带我们一笔一划赏《富春山居图》,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看见水汽氤氲的古典传说,从《归去来兮》中看见放荡洒脱的隐士生活。在这个雨霁初晴的春日,一边读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边看着窗外夭夭开放的碧桃,心如同浸在一眼清泉之中,荡漾出蓬勃的绿意。
也许,不需要用竞争力这样披坚执锐的词,美,就是一种生命力。让我们遇见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