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续看了几本东野圭吾的小说,发现了一件事:有几本小说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一个让人不甚舒服的词:恶意。联想起国家之间,国民之间的种种,总觉得心里有种特别的感触。通过这本小说的杀人动机试分析一下。
最早,是前年看了东野圭吾的《假面饭店》,故事讲了一个名叫片桐瑶子的女人,为了追杀抛弃自己的男友来到了一个饭店,在前台查问男友信息。出于饭店规定,服务员尚美隐瞒了该男友的信息。通过不懈的努力,片桐瑶子终于杀掉了自己的男友,这不足奇,奇怪的是,却仅仅因尚美的隐瞒信息,再次杀人,二次犯罪。
《放学后》一书里并行了两个杀人事件。一是妻子和外遇想杀主人公高中老师“我”,动机就是妻子为了出轨。另一个是惠美想杀两个老师,动机是认为两个老师看到了她在自慰。在学校里,觉得两个老师看她的眼神很邪恶,她觉得自己被玷污了。于是就和另一个同学合伙杀了那两个老师。
《毕业》一书,也是讲了两个案件,这两个案件发生在互为朋友的几个大学生之中。一个说的是一个名叫祥子的女孩和其他男同学交往被男友知道了,含羞割腕自杀。早有杀意的男友藤堂见到她时,祥子处于昏迷状态,伤口已经止血;藤堂却再次将她受伤的手腕放进了水里。另一个案件是全国大学生击剑大赛中最有夺冠希望的选手波香,因被对手在饮料里下了药,失去了夺冠的机会。波香便协同藤堂想在一个茶艺活动中毒死对手的帮凶——他们的另两个朋友,而藤堂却利用这一机会毒死了知道翔子死因的波香。
最后,再来说一下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我认为这是我看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故事,也最深刻地向读者阐释了什么是恶意。书中倒是讲了一个杀人案件,但杀人动机确是骇人听闻:故事主角野野口因为自卑而羡慕、嫉妒、恨,对自己的同学、朋友(当然野野口并不这样认为)、给与自己无私帮助的作家日高邦彦,实施谋杀,并利用自己的作家特长,制造一个又一个谎言,引导警官误判。
东野圭吾确实是一个会讲推理故事的作家,其作品中的故事却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稍有疏忽,读者就会摸不着北。但是,我有同感的是《恶意》书中的那句话:“要杀人之前,先想好杀人动机,这恐怕是前所未闻的事。”在我们中国,虽然也有例外,总体来说还是很少的。但以上这些案件中的罪犯动机似乎都有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共同点,就是无端地恶意揣测别人,进而起杀人之心,一往而深。这也就是《恶意》中说的:我就是看不得你比我好,更看不得你比我好太多,或者说我就看你不爽。这让我想起了那场让中国人世代难忘的谋杀——8年的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当然,仅仅一个人的几本小说也不能说明不了什么,而且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且我也没去过日本,所有的对日本及日本人的印象都来自各种传媒,也有极少的传闻来自亲历者的口述(母亲曾经给我讲过,他们村子里从炮楼里出来日本人总是拿着糖果诱惑女人和孩子)。我没有资深的研究,不能随便评判一个民族;也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无知少年, 轻易就相信了他们彬彬有礼,温良谦恭外表下的灵魂。勤劳严谨,积极进取,敏感恭顺,亦或是阴险,狡诈,残忍……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可是日本人仿佛有着更加阴暗复杂的心理。以我的智商,恐怕是永远也不能了解的。
在这里,我想表达的只是个人的一个疑问:大和民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