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起樱
2019年4月17日21时58分,死者母亲王某(女,43岁,上海籍)称其儿子跳桥。民警到场后,在卢浦大桥下方世博大道中心绿化带内发现汤某(男,17岁,上海籍,系中华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经120到场确认已死亡。据王某反映,汤某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其批评后,趁其驾车途经卢浦大桥,引桥处,靠边停车时跳下。
就这起悲剧事件而言,笔者只想提及部分:
网上多见的这个画面其实是经过剪辑过的,原画面车在中间车道停留的时间更长,且这位母亲在之前曾下车拍打后车门。
在车速60-80的路段上,一辆车停在路段中间车道这么久是极为危险的,这严重影响到了道路安全。这位母亲的做法本身就是极为疯狂不合理的。
笔者认为这些做法可见这位母亲的部分性格因素。
因并未有对案件的更多深入了解,其余的都无法评判。
而在了解该事件时,一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今日头条的舆论截然不同。在知乎上几乎是一边倒的在抨击这位母亲,而头条号则是在职责孩子心灵太脆弱。
正如知乎@陈兰香所言:可能是跟这两个平台的主流用户有关,知乎大部分用户是学生,而头条绝大部分是已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出了这样的事,他们几乎是本能地站在了自己的同龄人那一边。
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在极大多数的情况下,父母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不懂得他们的良苦用心。而孩子们也无法理解为何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那么高,为什么那么严苛。
我一直有个特别不好的毛病,就是很容易贬低自己,很少能够心安理得的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管自己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或成就,这一切都不能让人更加安心。因为耳朵边始终有个魔音在私语:你不够好,你还要继续努力。而这个继续努力它其实是没有终点的,一座山翻过后是更多的山……
这个过程伴随着无数的自我否定,觉得不管做成什么样子,自己都不够好,如果需要再深了想就是不管自己做成什么样子,自己都是不值得被爱的。
我小的时候其实是很希望听到父母的表扬的,但是我自己对于它其实是没有任何印象的,我想即使有那也是极少的。但我印象很深的就是高一的时候我拿着成绩单回来找我母亲看,当时是进步很大的,我问她怎样。她回答得有一点点漫不经心,她说那还要继续加油啊,不要松懈,要继续进步!
这个回答我已经在父母的口中听过无数次了,我当时就想。现在我回想起来,当时的那个孩子其实是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的,如果能够听到诸如你真棒,我为你骄傲这种话,那真是了不起的了。
但是我有印象的,真的没有。
我今天和父母通电话,聊着这个事件聊着聊着刚好说到这个话题,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终于又问起他们在印象中是否记得在我中学时代曾经表扬过我。
父亲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你每次从长沙回来,我们都会买一堆好菜,这就是表扬。
我问那诸如你真棒,我为你而骄傲这种表扬呢?
父亲想了想告诉我他认为很少有家长这么表扬孩子,一般都不会这么说的。
我又问父亲为什么每次我进步了你只会说要继续努力,不要松懈这种话。
父亲反问道这不是表扬吗?他说这是不希望我松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突发奇想,问起爷爷奶奶当初是如何教育父亲的呢?爷爷奶奶曾表扬过父亲吗?
父亲立刻否认了,他说爷爷奶奶从未表扬过他,都是棍棒教育。
……
我又想起了这近一年以来,我做初中课外培训接触的家长们。他们大多为孩子的成绩操碎了心。周考月考期中考,只要成绩有一点波动,就立马显现出无比强烈的焦虑感。和我通电话时,我很少能够听到他们表示出对孩子的满意来,永远是他这还不行/别人都超过他好多分/他一点都不急……
我不禁猜,是否这些父母也曾是渴望父母满足,渴望得到表扬的小孩呢?
后来我听着听着慢慢就释然了,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照着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其实很多时候他们的做法就是他们所能想到最好的做法了。
我们要做的其实无关于多深刻的提醒父母这些曾经的教育模式使得我们落下了哪些心灵创伤,而是尽力在往后的人生治愈自己,并且在往后有朝一日组建家庭后做一个更好更懂得教育的父母,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健康的家庭教育。
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做代际间的「转型人」——我们有能力让自己获得能量去超越父辈传给我们的消极的人生剧本;我们可以积极主动的选择不去责骂孩子,而是去肯定他们,用积极的方式塑造他们;我们可以选择做连接过去和将来的一环;我们自身的变化可以影响许多后来者的生活。
(观点摘自Stephen R. Covey)
也真希望父母们能够明白,这些赞赏不会使孩子停留在原地,而会让孩子更加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更加坚定前行的方向。
其实又再回到卢浦事件本身,对于所有孩子来说,父母都是最后的港湾,是倦了就想飞回来落脚的地方。
卢浦事件本身起因便是孩子在学校遭遇了矛盾,从最后的悲剧结果不难想见这对母子当时的沟通大概是什么情况。
其实作为父母的孩子,在外遭遇了风雨,都是希望父母站在身边庇护着自己的。这是一种我希望即使全世界都站在我的对立面,而你们仍然在我身边的感觉。
我永远记得高中遭受不公正的匿名网络暴力的那一次,我在去学校的路上把一切告诉了母亲。她异常气愤,几次提起要去学校找老师找同学。在我百般劝阻之下最后才按下这个想法。
我现在还记得那种内心的安心感。
我想如果那位母亲能够坚定的站在孩子身边,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作者/起樱
排版/谢秀秀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