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源先生,1938年5月生,长春人。天津工艺美院教授,曾任天津工艺美院院长。
早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李苦禅师、郭味蕖先生指导下研究写意花鸟画同时进修美术史论。自1963年天津建立工艺美术学校后一直担任美术理论教学。1985年建立天津职工工艺美术学院,连同学院的研究设计部和美术创作室,成为以工艺美术专业教育为主,集教学、设计、广告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工艺美术专业机构,成为全国第一所工艺美术成人教育高等学院院长。李西源先生在特定时期有幸担任了天津工艺美院院长十余年直至退休。
孙本长的艺术成就得益于李西源院长,就是这样一位从中央美术学院的高材生(著名书画家范曾的同班同宿舍同学,《范曾自述》里提到他的同学李西源)到天津工艺美院院长,他才华横溢,博学专长,重才施教,身教重于言教的学者型院长,当你从百度搜索李西源先生的信息让你大所失望,微不足道简短信息,几乎查不到什么内容。然而他的师德影响了孙本长,对孙本长的艺术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才华和教学水平颇受各届学生的称道。
孙本长1974年考入天津工艺美术学校,就由李老师讲授美术理论课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977年孙本长留校任教,又成为同事关系。
在《河原嫁女》创作中李院长为“题拔”而严格把关,其中“河原嫁女”四个大字的提款出自李院长之手迹。《河原嫁女》一举连中三元后,身为一院之长,他为本长连连争得了更多荣耀:破格职称讲师、副教授;推荐上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1992年北京中国美术馆李西源院长在 《孙本长 绘画展》签名
人才济济的工艺美院,在李西源院长身上,只是奉献,没有索取。他为人作嫁,让后人蹬着他的肩膀上。给予别人知识、荣誉、利益…….,唯有他仍然温文尔雅,一身正气……。
本长去世后痛惜悼念,作诗题字书写文章追思。
《人生苦短 艺术长青》
李西源
这一年来,我总觉得他没有离开我们,不可能,不应该,他还不到50周岁,正是创作精力旺盛时期,我期待他有更好的绘画作品问世。然而,他真的走了!痛惜之余,想起几件事。
1956年,齐白石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和平奖。特派专人来北京举行数百人参加的颁奖仪式,齐白石本人以96岁高龄出席领奖。华君武向他说明并征求他的同意,将奖金的一部分作为美协创作基金,他欣然地点头。这一年,孙本长出生于天津。
1989年孙本长以创作《河原嫁女》连获三个大奖。名满四海;其中“齐白石基金奖”是设立33年后第一次颁奖。33岁的孙本长便是首届“齐白石基金奖”获得者之一。人们羡慕他的殊荣,也在思考他的成功。
对于《河原嫁女》成为“一代名图”,本长深情地说:“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和妻子;没有母亲哪有我,没有妻子照看家和孩子,我哪能专心画画!”话说的朴素而平实。这使我时常在想,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并能为自己的真爱执着追求,不懈拼争,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1992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时,便是请自己的慈母和恩师赵松涛先生共同剪彩。翌年赴日本东京举办画展归来,特意带回一块日本精工牌石英挂钟,送给工艺美院,表达他对多年来得到培养和支持的感谢。
孙本长的名字似乎也在显示他的艺术追求。本,根也;本长,根深也。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果实丰硕。本长深知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而深入生活是从事创作的必由之路。本长的绘画始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为此,他足迹踏遍祖国大地,知难而进,艰苦备尝。
叶浅予先生为《河原嫁女》翘起大拇指:“不愧为七届全国美展中的佼佼上品”,是“中国的大好河山与民风民俗相衬托,构成人天合一的巨制”因此“气象万千,动人心魄”。这实际上指出了本长山水的创作理念和艺术特色。
艺无止境。本长对艺术追求至善至美、永不满足。他曾对我表示将以毕生精力完成关于黄河、长江、黄山、长城为题材的四幅巨构。如今,《河原嫁女》已享誉中外,永垂史册;《大江移民》虽未尽如意,而正殚精竭虑力求完善的时候,竟不幸猝然离去,离去在艺术上继续攀登的高峰上!
人生苦短,艺术长青。忆往昔峥嵘岁月,无悔人生。
2004年 孙本长辞世周年祭
与古为新——再读孙本长《河原嫁女》
李西源
孙本长辞世五年了,大家没有忘记他,中国美术史不会忘记他的名字,不会忘记他的艺术才华和“与古为新”的艺术创造精神。
1989年,年仅33岁的孙本长以其巨作《河原嫁女》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几乎征服了所有的评委,获得银奖。这件作品随后又接连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齐白石基金奖”和“日中友好会馆大奖”。一画多奖,“连中三元”,一时成为画坛佳话,人们羡慕他的殊荣。也在思考他的成功。
正常人都是迈开双腿走路,成功的山水画家也无不是“精读大自然和传统两本书”。孙本长深知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的源泉,而深入生活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他跋山涉水,不避艰险,足迹踏遍黄土高原,塞北太行,甘南牧区,边陲新疆,雪域西藏和长江之峡。积累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创作素材。他清楚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家如荆、关、董、范、郭、马、夏等,都是人物与山水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气势宏伟,孙本长遥接这一创作传统,将宋代山水画境与当代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中国的大好河山与民风民俗相衬托,构成人天合一的巨制”。因而“气象万千,动人心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孙本长立足生活,借鉴传统,转益多师,使其艺术自成一格,这是他对“与古为新”的创作思想能正确理解和刻苦实践的结果。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讲得好:“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我也欣赏与他同时代的杜甫的诗联:“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可以说是对“与古为新的诠释。
孙本长曾对我讲过,他将以毕生的精力完成关于黄河、长江、黄山、长城题材的四幅巨构。让我十分钦佩,并深寄厚望。以黄河为题材的《河原嫁女》已成“一代名图”,驰誉中外,永垂史册;取出于长江的《大江移民》,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未尽如意,正当他殚精竭虑力求完美的时候,却不幸英年早逝,壮志未酬,能不令人生叹!
张建忠先生(天士力集团副总裁)对艺术独具慧眼,于本长更有知遇之恩,他曾用一句话概括孙本长是“生为美,死为美,一生追求美!”诚哉斯言,由此记起1989年大暑,李可染先生在北戴河论艺时,曾即兴口占七绝一首,耐人寻味,兹录于后:
画画不是平常事,若到平常不如弃:求十不成回到“零”, 不要三四五六七。
2008年孙本长逝世五周年
李西源先生在孙本长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