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教育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育人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一个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形成,是需要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常常是“无声胜有声”的。
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可见,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较好的状态后,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成功,就是每一步都做到100分。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故事:
陶行知先生担任育才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在数学考试中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扣了分,试卷发下去后,她偷偷地添上了那个漏掉的小数点,接着去找陶先生要分。陶先生虽然从墨迹上看出了问题,但没说什么。他满足了她的愿望,不过他给那个小数点重重地画了一个圈。那个女生明白老师的意思,惭愧不已。女生本来是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找老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却没有给她难堪,这使她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陶先生用行动——暗含批评和激励——保护了学生可贵的自尊心。那位女孩长大后,仍对这件事难以忘怀,说:“那件事情之后,我才真正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
这个故事蕴涵着一种教育的方法,即老子主张的“不言而教”。“不言而教”也就是现在人们常常说到的“无痕教育”或“不教而教”。“不言”和“教”统一在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之中,就是让孩子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得到教益。孩子在这种教育中不觉得压抑,能充满信心地自觉去体验和感悟。教育家布贝尔对此作过很好的解释:“(孩子)不愿听任自己被别人教育,更确切地说,他们不喜欢别人想要教育他们的意图。”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做到“无痕”,使孩子愿意接受,父母就要迂回,换个角度,换种说法,换种做法。
父母的身体力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如此深远。教育者在重视言教的同时,不妨更加重视身教的力量。很多时候,孩子不是听父母说什么,而是看父母做了什么。父母只有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教育才会如同春风化雨深入孩子的内心。
如何实现不言而教?我的建议是:
①处处做孩子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父母应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影响孩子,而不是靠空洞的说教。父母要做到的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也不能是当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伪君子。任何不允许孩子做的,父母首先要自己不做才行。
②坦率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曾经犯过的错误告诉给孩子,并且和他一起仔细分析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醒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要重蹈覆辙。
③有时可以向“小老师”多请教
家长可以用向孩子请教问题的方式来激发他的求知欲。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向孩子请教的时候,一定要投入到请教的过程中,不能一看就知道是在“演戏”,那样孩子就没有认真教课的欲望了。如果家长能够提出几个有价值的疑惑来更好,挑战小老师,让小老师再回去问老师,如此循环,孩子对知识就能理解的更透彻了。
④不要对孩子事事叮嘱,叮嘱时要有明确的目标
父母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一些管理、指教,在对孩子有要求时,要尽量用简洁的、孩子可以听懂的语言。交代孩子事情的时候,注意把前因后果说清楚,但不要让孩子误解家长的意思,并且允许孩子对父母提出的意见和想法加以发挥,然后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