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父亲又对着小辈们说他年轻时的故事:出身穷苦的他17岁时在公社任通讯员,一早在屋里扫地时发现脚边有张五元钱。那个年代,五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过了些日子又捡到二十元,这在当年可是一笔巨款!可他想都没想如数上交。后来才得知,这是书记考验他故意丢下的。之后经公社推荐小小年纪的他便当上了兵,从此走出小山村,通过不懈努力,在部队提了干,改写了人生历史。父亲常以此教导我们:“嘴稳手稳,到哪儿都安稳”。而他也以身践行,不贪不义之财,不道人长短是非,勤奋努力,勤俭持家,家门和顺,现在正享受着安祥的退休生活。
父母文化不高,他们很平凡很普通,不会说大道理,也没有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点滴中,我看到的是“孝、俭、勤”,这正是他们几十年来恪守的品行。
“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体现一个人优秀品质的首要素质。我们自小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无私的爱,却常常缩略对他们的关爱。如今我为人母,至中年,一路回首,终觉父母的付出远比山高,比海深。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前行,激励自己,感恩他人,终会收获丰足,内心也将获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愉悦和幸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徳“,这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训。质朴、勤俭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德行。即使到今天,父母的退休金并不低,可他们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生活简朴,这曾让我们颇为不解。尽管如此,他们多年的习惯仍影响着我们。孩子中考后独自去南京城里上学,临行前,我们送给他八个字:“勿攀勿卑勿燥勿独”,即不攀比、不自卑、不急躁 、不孤独,短短的八个字饱含着家人对他的殷殷期望和祝福。将“勿攀”放在首位,就是希望孩子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能够保持质朴的初心;在眼花缭乱的繁华世界里,明辩是非,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身边多是家境优越的孩子中,不盲目攀比,不追求享乐奢侈,自强自信。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孩子从小时我们常常以此告诫他。让人欣慰地是,孩子一天天长大,积极上进,勤奋好学。即使到了竞争激烈的南外,身边都是更为优秀的孩子,他丝毫不敢懈怠,学海无涯勤为舟—用“勤”补拙。在这个以英语教学为特色的学校,一进去他的英语成绩落后于他人。每天他是最早一个起床,别人刚起床时,他已经背了半小时单词,仅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已背完近八千个单词。当身边的同学每周末疲惫地奔赴在辅导班的路上,他凭着勤奋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即使没有上昂贵的辅导班也可以做到优秀,令师生们刮目相看。天道酬勤,今年春节前,孩子已提前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不仅在漫漫求学路上,还是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以“勤”为本,相信付出终有回报。
“孝、俭、勤“——家风家训如和风如细语,润物细无声。在父辈身上,在我们这一代,再看到今天的孩子,家风正一代代传承下去,绚烂成生命之花。(作者:@鲁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