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我瘫在沙发上。孩子在身上蹭来蹭去,我轻轻抚摸拍打他,后来他就干脆枕着大腿躺下了。
“爸爸的嘴皮又干啦。”
“嗯。爸爸喝的水太少啦,所以嘴皮就干了。”我说,“葵葵多喝水,嘴皮就不会干。”
“是因为喝水太少了吗?”
“嗯。”
他翻身起来,抓起桌上的水壶猛吸了两口。
然后递给了我。
“噢……”我愣了一下,“谢谢葵葵。你自己喝吧。这是你的水壶。”
他似乎想了想,然后扔下水壶跑到柜子前,撅着屁股,仰着头,指着一堆瓶瓶罐罐使劲找……
我过了几秒钟才明白过来:“葵葵别找了,爸爸的水杯在楼下。待会儿我就下去喝水。”
他于是跑回来,爬上沙发,又是在我身上一阵乱蹭。
“爸爸在楼上也可以有水杯呀。”
“嗯。爸爸下次带一个水杯上来,就可以在楼上喝水了。”
他终于放心了,又枕着我的腿躺下来。
忽然觉得眼眶有点湿。
这和奶奶那套浮夸讨好的“你好再见”礼仪不一样。没人教过他这些。
《社会心理学》中有整整30页,独立的一章讲“利他”。关于“人为什么会帮助别人”,从哲学家到科学家,已经争论了几千年。有的说是共同求生存的进化结果,有的说是一种互利互惠,有的说是社会文化规范……
但我更愿意相信“善”是人的本性之一,只要提供适宜的土壤,它就会生根发芽。
其实不需要“德”、“孝”、“礼”之类的框架。
什么时候,孩子感动了你?
欢迎留言分享!
我是心理学爸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个两岁孩子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