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书大多是理论,没必要看。”“你说的这些我都懂。”
这是一位妈妈面对旁人建议所回复的话。他的孩子三岁以后才开始学会说话,至今4岁多了,表达依旧有很大的障碍。对于一个过度焦虑的母亲来说,很多的建议,其实是没有办法听进去的。
作为一个幼儿园的家长,如果能够多了解一些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儿童初期(小班阶段)心理特点
孩子刚上幼儿园小班,想必有一部分家长经历了孩子的分离焦虑,回想起来是不是万分不舍?恨不得一整天都陪在孩子身边,其实回到单位上班,一门心思也都在孩子上,担心她是否适应新的环境,担心是否吃得好,睡得好。
其实,适应的关键是在于孩子与同伴、老师建立情感,最重要的一点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如果老师是和蔼可亲的,那么面对新的集体生活便不会那么抗拒,反而更有吸引力。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是因为小班的孩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到情绪的支配,而不是理智支配,年龄越小就越突出。
小班幼儿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有时候看到同伴哭,也会受到影响莫名其妙的哭起来。有经验的老师会用新的事物转移幼儿注意力。
小班幼儿另一个特点———爱模仿。给别人玩什么、做什么,就跟着一起做。
父母、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在孩子的学习范围之内。因此,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儿童中期(中班阶段)心理特点
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
中班的儿童已经开始计划和安排游戏内容,怎么玩?有什么规则?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处罚,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引导。
对于中班的儿童来说,游戏的玩法不需要成人过多的干涉,而是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决定权。如果是在家中,孩子和其他伙伴游戏,那么作为家长可以在一旁作为观察者、引导者。
当孩子们需要介入的时候,再引导也不迟。
三、儿童晚期(大班阶段)心理特点
大班儿童求知欲区别于小中大班的儿童。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对事物保持着好奇心,小中班的儿童从对新奇的事物经常提出的疑问是:“这是什么?”
小中班的儿童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大班的儿童除了想要了解“这是什么?”之外,还想要了解“为什么?”
到了大班,有的儿童还会将玩具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有的家长容易误以为孩子是故意搞破坏,不爱护玩具的表现。
既然孩子已经将玩具拆开,应正面引导,一边耐心讲道理,一边借此机会,让孩子了解其中的简单的器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
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经开始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他们能对熟悉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由于他们已经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在此阶段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去观察周围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的发展。
阅读一本书,从没过能够做到一字不落的理解和消化。这次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和了解幼儿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有针对性的阅读,可以扫除当下某些疑惑。育儿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指望一本书可以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
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家长首先要做到,才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