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人们都担心80后无法从60后70后那接过责任的重担,但是08年抗震救灾时,以80后为主的年青一代义无反顾冲到灾区第一线,让人们又看到了中国80后的希望,在经历了一次次大考后,60后70后对80后的怀疑与迷茫渐渐消失,80后也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80后们也已经开始从70后接过接力棒,各种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甚至已经开始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是,面对未来越来越多的95后甚至00后互联网用户产品使用者,作为“老人”的70后80后又真的懂他们吗,会不会也陷入本文开头对80的怀疑与迷茫中呢?
面对更加年轻的95后甚至00后,如果还是站在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就会造成一个信息不对称现象,需要考虑买房买车买股票的80后不能设身处地得理解需要新鲜刺激新东西的95后。大部分80后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让自己的生活更好,而大部分95后更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去花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看似南辕北辙的想法背后,其实更多的是生活方式与观念的差异,80后的父母更多是属于50后60后,那时候的中国还是一贫如洗,大部分家庭还有至少两个孩子,80后更多的是要告诉自己去努力奋斗,努力去挣钱养家,提高生活水平,而95后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热潮,基本上每家也只是有一个孩子,家庭条件的改善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况且95后大多还处在校园生活,没有各种社会压力也让他们可以更加从容得去思考如何花钱来提升生活质量,并且随着社会的更加开放,各种新鲜事物与思想也不断涌入国内,影响并逐渐改变着年轻人。
在大概了解95后用户生活方式与观念后,如何将这种生活方式在具体各种实际场景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也就是用户痛点的分析过程,特别是在学习、购物、餐饮娱乐,旅游等花销较大的行业,例如更多的95后考虑以后出国深造,而出国深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英文水平,而目前国内的英语教育情况并不能很好满足这种条件,于是乎各种英文培训、口语陪练等等也应运而生,甚至一些OTA也开始借助打造国外名校游&暑期海外游学等产品将旅游和学习相结合,更加满足95后等年轻一代对学习的热情和海外旅游的好奇心。这类产品正是切入了95后在学习方面的痛点后,一击必中,取得很好地效果。在购物方面,国外H&M、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大肆进驻中国市场,并取得不错的效果,正是看到了目前国内年轻人对时尚潮流以及品牌的要求与价格之间的矛盾,与之形成对比是几年前国内很火的凡客诚品却一蹶不振,又重新再来的艰辛过程。而在餐饮娱乐方面,每到一处装修特色的餐厅,餐前“拍拍拍”的节奏似乎已经成了95后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再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看到各种点赞和留言互动,各种满足感也油然而生,这种对于美食等美好事物的分享与互动满足感也是年轻用户的需求之一。不断理解把握95后这些年轻用户的特点并进行改进是一个小步快跑的过程,不太可能大步前进,稍不留神的一个大变动或许就会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小步快跑、层层迭代的过程,在不断的点滴改变与创新中更加切近年轻人的想法或许才是更合理的方式。
现在的95后拥有比以往更加鲜明的个性标签,这就要求在为其设计产品时,在除了要抓住大部分95后用户的痛点的同时还是适当照顾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软件个性化皮肤定制,个性化表情定制,个性化增值功能的提供等等,这样可以使得年轻用户更加具有归属感以及与众不同的成就感。
其实,年轻的一代又似乎都是类似的,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也知道年轻人都是具有好奇心强烈而且热情向上的特点,社会发展不同的背景下,带来的一些新鲜事物,也首先是年轻人去尝试,70后80后甚至更年长的一代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渠道去了解时下最新鲜的热点和事物,然而十年甚至更久之前,80后们也是执着于新鲜事物的不断尝试中,所以,不要总觉得似乎是随着时代的变化,95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已经变得难以琢磨,其实变化的并不是年轻的一代,毕竟是这个社会时代在不断发展 ,而创造社会发展的正是顶梁柱的80后。
若想设计一款更加符合年轻人特点的产品,还是应该先从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试着卸掉生活中各种超越年龄的束缚与包袱,回归到那个纯真的年代,探寻年轻人的烦恼,试着用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小步快跑而不是大踏步前进,不着急如何变现如何迅速扩大流量,正像那句话说的“不忘初心,放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