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前年的六一儿童节记忆尤深,因为是工作日,我和儿子优优从早上分开一直到下午才见,他一脸的彩妆还没有清洗。想到朋友圈里大家带着孩子吃喝玩乐各种晒,一丝愧疚涌上心头:今天是儿童节,早上出门时连一句节日快乐都没有对他说,可不能因为忙碌让孩子觉得在自己的节日里没有被重视,没有一点仪式感。就想着为他做些什么,让他高兴高兴。于是我提出带他去吃好吃的,他说在奶奶家吃了饭不饿。要送他礼物,他说最近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如果有了就告诉我,再让我送给他。最后我提出带他去公园游乐场玩也遭到拒绝。我失落地对他说今天是儿童节妈妈想给你过节,想让你开心……
没等我说完,他就打断了我:妈妈,我今天过得很高兴啊,一整天都没有上课,不用写作业,上台表演也还不错。我看节目的时候还吃了雪糕,喝了饮料。下午坐在外面太晒了,现在感觉有点累所以不想去公园,妈妈你可别生气啊。我说好吧,既然妈妈的庆祝方式都不是你中意的,那你能告诉妈妈现在最想做什么吗?他说我想回家把妆洗了,不穿衣服,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希望妈妈不要捣手机,陪我玩一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再看几页书,那就太好了。看着他单纯又期盼的眼神,我立马带他回家。洗漱完以后他光着屁股在沙发上各种躺坐趴享受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节日特权。等我们收拾完大富翁的纸片子要睡觉的时候,我问他是否开心,这个三年级的小男生是这样回答我的∶感觉很好,非常惬意。我说惬意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他嘻嘻笑着给我一个鬼脸说,妈妈你就装,你是老师还不知道惬意的意思?就是我觉得很舒服很开心么。
这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可是它让我意识到∶重视孩子内心的需求很重要。
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买新衣服早已是日常化的事了,可是每逢春节,总要再给家人添置新衣服,尤其是给孩子,必是从上到下焕然一新。在人的意识当中,过年买新衣和打扫房子、准备美食、贴对联放炮一样,成了过春节充满仪式感的必备环节。今年年前我想带着孩子去酒泉逛逛,给一家人买新衣服,顺便购置些年货。没想到儿子优优并不领情,还向我提出质疑:
“妈妈,我不想转去,为什么过年非要买个新衣服?我不想要新的,我特别喜欢我现在穿的这件羽绒服,过年的时候我就要穿这件衣服。”
“那怎么行?过年就是给小朋友过的么,你看其他小朋友,穿新衣服多高兴呀!”
“怎么不行?我就想穿我身上的这件。要过年了,妈妈不用上班,我最大的愿望是你不要忙其他的事,在家好好陪我玩几天,我们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多开心啊……”
有时候我们竭力想给予孩子的,也许并不是他们所期望所需要的。正如我想给新衣服,而他渴望的却是陪伴。再好的东西如果不被在意,不被渴求,不被需要,它就仅仅是个简单的存在形式而没有任何的存在意义。
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每次一放寒假,先是疯狂的完成作业,然后就一天天数着日子,盼着大年三十早些到来。所有的期盼,满足和快乐就来自于“过年三宝”:好吃的,新衣服和压岁钱。我想很多人儿时过年的心情,大抵都这样吧。我认真的给儿子说起这些,自认为一定能得到他的认同引起他的共鸣。谁知他回应我的竟是一脸的吃惊和意外,随后对我说:“妈妈,我过年最盼望最快乐的事情和你不一样,我最开心的是大年三十守夜和打麻将……”伴着他的声音,我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他年年除夕夜不睡觉各种游戏各种闹腾和玩麻将的种种兴奋。这下轮到我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