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在我开始拿起手中的相机之前,从未以如此清晰而又陌生的视角来观察城市。
而城市的魅力是不会主动展现在一个家-超市-公司的人面前的。
每当我亲自走进城市,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体验这座城市的时候,也有一群人抱着相似的目的与我一同出发。而这群人,是游客。
由于目前处于待业状态,我可以很惬意的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东看看西瞧瞧,体验上班族绝对体会不到的工作日景观。而这种体验,自然也可以属于其他游客。比如那些顺从的跟在花花绿绿小旗子后面,听着导游用高音喇叭的解说的人们。而他们最常见说的话大概是
这个地方你们可以拍一下照片了——上海某老年团导游
顺带说出不少历史上的此地发生过的故事来证明这个地方确实值得拍照。
这种导游会产生不少淳朴的游客(多半是退休之后站在“似乎值得让我在地方记录一下自己的形象”,以及事后将拍下来的照片发在朋友圈上,告诉大家
“我看到,我来过,我买单”
于是无数历史古迹,地标建筑与其他稍微有些特色的环境都纷纷与游客们合影,作为炮制这些照片的导游通常不会感觉到这样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反而可能会颇为自豪的想着多亏了自己告诉他们这个地方有这样的故事之类的想法。
诚然,作为团体旅游的导游,这样做最保险也最不容易引起争议。毕竟朋友圈地标打卡已经成了标配,倘若出去旅游没有一张当地特色的风景照片合影,就会被质疑“你到底去没去过那边”。而煞有介事的样子同样可能是源自于过去拍照机会难得而留下的惯性。(年轻人请试着翻翻父母的照片)
随着大量的景观凯撒唱着歌将自己的征服记录发在朋友圈上,然后更多慕名而来的凯撒朋友们开始新一轮的征服。当这种景象重复出现的时候,根据游客的观点而形成的印象反过来就会作用于该地区本身。
很不幸,大量似是而非的奇奇怪怪得店铺在厦门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助长这一行为的正是在朋友圈中看到“厦门风情”的那些小姑娘们和小伙子们。他们奔着“朋友圈里的厦门”那种人造景观来到这里,终于在原生店铺与朋友圈清新店铺中做出了自己满意的选择。而这种结果不但让厦门变成了人尽皆知的清新胜地,同时也彻底通过到店消费打卡等一气呵成的动作改变了当地的商业生态。
为了满足游客们臆想而制造出来的城市风光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越发繁荣。很多老厦门义愤填膺的感慨鼓浪屿都给改的不像样子了,根本不是过去的鼓浪屿。但老厦门们既不是这场盛宴的参与者,也不是这场游戏的受益者,他们只是美好的背景板上的一部分,引不起游客们一丝一毫的兴趣。
慕名而来的游客陆续用金钱在厦门塑造了心中的理想地点,这种一点点被陆续而来的游客堆砌起来的乐园随着闻风而来的连续剧剧组等一系列更加擅长营造氛围的团队而茁壮成长。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厦门大学,或许改名称之为厦门游园更为恰当一些。如果有一句话能够证明厦门大学公园的吸引力的话,那么引入身份证登记准入制度之后抓获的在逃犯数量足以证明这座公园的魅力。
诚然,一门心思想要体会游客们一点一滴塑造出来的景致完全无可厚非,但作为个人,你有权知道那些划定出来的线路,规定好的风景与行为,在特定地区拍下照片留作纪念。每一个行为都是为了商业化本身作出努力。
我们得到自己的食物并不是由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国富论》
成熟而发达的旅游体系很容易让游客意味着很容易落入那些针对游客设立的景点,就像是去北朝鲜游览观光一样,平壤如同一个设计好的景点供外国人参观。至于平壤之外的情况?对不起,无可奉告。如果想要避开那些为了满足游客们“来旅游”心态而人为设置的景点,你首先要避免把自己定位为“游客”,也就是说,对那些针对游客的套路说“不”。
那么,在游览的过程中你是会选择遵从指引,乖乖的呆在安全区内呢?还是打算自己做决定,面临未知与奇遇呢?
我只能告诉你,你永远有第二个选择——《龙族 火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