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老民警彭建回顾基层公安警用装备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我于1976年参加工作,1981年考入丹东市公安局,任临江派出所外勤民警,于2017年12月6日退休,从事公安工作将近四十年,这四十年来,适逢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催动下,我国社会各界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真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我参警后基层公安装备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参警时,公安机关的各项装备还是很落后的,比如市局层面,小轿车只有一辆三菱,各警种大队(那时叫大队,不叫支队)只有交警大队有一台上海轿车,刑警大队有一台北京吉普,各分局有一台北京吉普,那还是各级领导公用的,须有派车单才能使用,都像宝贝一样的供着。
我们振兴分局除了局领导共用的一辆北京吉普车外,刑警中队(那时分局刑警叫中队)还有一辆三轮摩托车,是专门用于技术员出现场的,别人谁也别想动用,我所在的临江派出所只有一辆28自行车,那是所领导到分局、市局开会时专用的,车辆就是这么个状况,警用枪支是军用的54式手枪,都是老警察才配备的,手铐只有两只,一只是值班专用的,一只是掌握在内勤手里,平时可以使用,但是需要所领导同意,其他就什么都没有了,我说的这些情况,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不相信,但这是实情,因为当时刚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还需要时间才能反映到公安机关来,那么,在这么简陋的装备下,怎么开展工作呢,我们那时外勤是包片的,除了重大案件以外,其他案件都是片警自己负责处理的,值班时出警,就骑自行车(自己的),往所里带人时,就推着自行车徒步走,记得那时押解违法人回所,没有手铐,就把违法人裤腰带解下来,让他自己提着裤子走,这样他要逃跑时,就不太方便了。往拘留所、看守所押送人犯时,可以向分局要车,但是大多数是向管内关系好的单位联系,求他们帮忙出车,一般都是双排座的130车,那时也是很少见的,单位也是很宝贝的,轻易也是不外借的,所以要找平时关系好的才行,有时深更半夜的管内单位下班了,找不到车,就坐公交车,没有公交车了,就骑自行车送犯人,把犯人拷在自行车后货架上,让他跟着我们自行车跑,跑不动歇一歇再跑,这是常事,不光我们所,那时各基层派出所都是这么做的,只是我们临江所管片面积大,处理的人犯自然就多,所以这样的事情就多,那时拘留所在珍珠泡啊,你可以想象送一个人犯有多么辛苦,可是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因为那时就是那么个条件啊。
1983年严打开始了,我们所因为是全市最大的派出所,所以第一批装备了三轮摩托车,这可把我们高兴坏了,以后办案可就方便了,可是人多车少啊,就是那么一台摩托车,所长把他当宝贝,在已经很少的办公面积中,专门间壁出一小间来存放这个宝贝,强调只有值班出现场、押解人犯才可以使用,调查取证,走访现场什么的,还是骑自行车。那我们也很高兴,因为最起码值班出现场和押送人犯时不是那么辛苦了,小小的三轮摩托车有时都能装下六七个人,真的是充分利用了他的每一个空间,现在的年轻人是想象不出来了,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怀念那个经历。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加快步伐,经济也在高速发展,政府为了提高公安机关工作效率,加大了资金投入,为基层派出所逐渐配备了大面包,小面包车,还不只一台,这也是我们那一代老公安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冬天有暖风,夏天有空调,少遭多少罪啊,记得有一次我们办案骑摩托车去凤城,那是一个小年的前后,八十年代的冬天可比现在的冬天冷多了,回到所里后冻得嘴唇都僵硬的说不出话来,鼻涕流出来冻在下巴上都觉不出来,真是应了那句话“苦并快乐着”,因为毕竟提高了办案效率,也比自行车好多了,现在装备的车辆又比三轮摩托车好多了,真的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了,干起工作来,就更有劲头了。除此之外,现在还有单警装备,执法记录仪,对讲机手持台,电脑,打印机,这些在以前是闻所未闻的,就是当时的科幻电影里也没有的装备,现在已经装备到基层的每一个警察了,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所目睹的基层公安装备的发展变化印证了它所带来的经济迅猛发展,社会逐渐和谐,生活不断提高,我坚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