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万维钢解读《生命视角》里面的三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关于眼睛的故事
大意是说一个新生儿眼睛患白内障,医生怕等到他长大了进行手术。结果即使手术很成功任然无法恢复视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新生儿在成长关键期缺少视觉刺激长大后将永远失去这一功能。进而研究者发现0-7岁是视力发展的关键期,而影响孩子视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室内和室外。中国儿童之所以现在近视率不断上升,主要是长时间室内活动,无法提供远视活动空间。
第二是免疫系统的故事
我们以为越干净就越不容易生病,其实那是一个误区。身体需要微生物菌群环境,如处于非自然环境抗体就失去了成长适应的机会。因此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患免疫系统疾病的人要比发达国家高。这也让我想起小时候村子里有些人家里非常脏,孩子穿戴也邋里邋遢,但是很奇怪他们家的孩子就是很少有伤风感冒。
第三是小鸟的故事
鹌鹑一出生就会跟着妈妈走,其原因是听力敏锐,还在蛋壳里就有听力。于是出生后听见妈妈的叫声就尾随其后。而实验人员故意提前两天把蛋外壳揭掉,只剩一层内膜,让小鹌鹑提前接触到光。结果这批鹌鹑出来后就不知道跟着妈妈走啦,因为它的听觉敏锐度减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提前把去开发神经的发育,无疑于拔苗助长。
通过这三个故事,让我们领悟到孩子的成长要遵循自然规律。即不能延迟,也不能提前,更不能人为的去创造非自然环境让其与大自然隔离。对于中国的孩子平时课业就非常繁重,更有两三岁就开始早教开发。小学期间暑假就排得满满当当。实则应该遵循幼儿成长规律,0-6岁的儿童除了部分室内的知识学习更需要户外学习活动。例如户外、旅游,让孩子在跋山涉水中学习,即有益于身体发育,有助于拓展学习视野。
现在来数数我们家儿子这些年去过的地方。第一次出远门是在他一岁时坐火车去千里之外的四川;而后是在幼儿园坐飞机海南三亚,大班坐长途汽车去河南;小学最久的一次是用半个月跑了五个省,从杭州到首都北京看天安门、鸟巢、圆明园,再由北京赶到具有异国风情的哈尔滨哈,在松花江边游逛,吃马迭尔冰淇淋,观看俄罗斯演出团表演、参观索菲亚教堂……接着又赶往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大的草原和牛羊,在满洲里参观套娃广场;最后一站去玩沈阳,参观沈阳故宫。最近三年又去了西南的山城重庆、天府之国成都、古城西安、海滨城市厦门、秀丽壮观的黄山……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要去的地方还很多。
让孩子从小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带孩子旅游确实很累,但是当孩子长大后回想去过那么多地方,看过那么多的风景。他自然懂得没有白走的路,每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