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对成功的影响力
大量证据显示,智力或“认知能力”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iq绝对不是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个性特征所产生的影响是智力的四倍。责任心及其相关的品质与较高的成绩具有一致的相关性。好奇心对学习成绩的贡献大体上与责任心相同。两者相加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力。
好奇心可能是影响个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将智力、坚持和对新事物的渴望三者合二为一。那些对自己正在学习的事物由衷感兴趣的人往往会更加努力地去理解和掌握。
数字鸿沟
学生们已习惯于点击几下就找到答案,当面对那些无法立刻得到答案而需要飞功夫研究的问题时,他们就会畏缩不前。
那些允许学生使用高级宽带连接的学校,其成绩低于不允许宽带入校的学校。拥有更好网络连接的学生能在youtube上找到很多乐子而不会去学习任何东西。
互联网让我们变傻了还是更聪明了
这一问题的唯一合理的答案是:是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空前的学习机会,允许我们即使不学习也能生活下去。互联网对于那些想要加深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的人和那些懒得付出努力的人都非常有用。
虽然不太可能会发生全民变傻的情况,但是我们可能正处在两极分化的开端--好奇的人群和不好奇的人群之间的两极分化。那些喜欢踏上知识旅程的人,将会得到有史以来最多的机会;而那些对别人的问题只是去搜寻简单答案的二人,将会丢掉自己问问题的习惯,他们也许从未有过这样的习惯。互联网正在让聪明的人更聪明,笨的人更笨。随着认知鸿沟的加大,它会通过教育系统进一步扩大现有社会和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
随着全球劳动力的增长,我们生活在职场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的世界中,智能机器正越来越多地接手以前只能由人类来完成的任务。于此同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好奇心在全球范围内将越来越受鼓励,而毫无好奇心的人将不会受到鼓励,因为好奇是推动人们主动学习的源动力。
好奇心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儿童时期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围事物的欲望--与其说这是脑力活动,倒不如说是一种本能;第二个阶段,儿童的好奇心开始变得更加社会化,当他发现其他人是有用的信息来源后,就开始提出无穷尽的“为什么”的问题,而具体的答案本身并不如这种收集和消化信息的习惯更为重要;在第三个阶段,好奇心被转换成“在观察事物和收集信息过程中所激起的对问题的兴趣”,在这一最终的阶段,好奇心变成了一股能强化个人与世界联系的力量,为个人经历添加了趣味性、复杂性和愉悦性。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达到第三个阶段,好奇心是一种脆弱的品质,需要不断地付出努力才能维持下去。并不同意互联网让我们变笨的说法。唯一能使你变笨或者变得冷漠的只有你自己。那些试图利用互联网来逃避知识积累的人将会忘记如何变得好奇,而那些懂得将互联网作为持续性智力探索的跳板的人,有可能在学校建树更多,在职场也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未来属于那些选择具有好奇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