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规律,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到了秦汉年间,完全确立。讲座以二十四节气为话题展开了中国人对时间制度的讨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对中国人的农耕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
很长时间以来我也弄不清楚二十四节气,小时候在农村还经常会听长辈说立春呀雨水呀白露呀霜降呀,也能感受到比较明显的感受到节气的变化,到了城市之后跟自然没有那么紧密的接触了,节气也少有人提起了,更是对节气的变化也感觉迟钝了。我们从小就会背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虽然还烂熟于心,但是还是不明白它真正的意思,直到有一天听徐文兵老师讲黄帝内经,讲到二十四节气,才明白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季、节、气、候是不同的时间单位,一年有四季、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四季:春夏秋冬
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二十四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七十二候:每一气有三候,每一候大约五天
也就是自然界五天有一个小变化,三候半个月有一个中变化就是气,每三气有一个大变化就是节,两节成一季,四季一个轮回是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