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解诗词100/086
燕歌行
(唐)高适
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代边塞诗的传世之作。
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8年,此时距离安史之乱发生还有十六年左右的时间,大唐边塞虽有与外敌的摩擦和战事,但或许是内部安稳日久,军队内部的腐败迹象正在滋生蔓延中,这种迹象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此时高适35岁,他十年后才考中了朝廷的科举,被授予了封丘尉这样的小官。但是高适从二十多岁就去往边塞历练,希望能从军中获得一些功名,所以他对于边塞的情况比较了解,他这首诗应是他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在军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这首诗总体上讲了唐军打败仗的原因,主要就是军政腐败,将领耽于娱乐轻敌大意,毫不体恤基层士兵的辛苦。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这三句是序章,写东北战事起,皇帝对奔赴战场的将领很信任也很器重,将领奔赴边关的阵仗也十分威武雄壮,声势浩大。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三句写战事突起,敌军来势汹汹,可就在我军前线的战士们与敌军展开生死较量之时,将领们却在欣赏美人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这两句写战士们奋力杀敌,直到太阳都快下山了还在战斗,活着的兵士越来越少了,竭尽全力也难解敌军的包围,战败是注定的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几句接前面诗意,写的是作者的感慨和想法。他说这些战士们抛家别妻来到这不毛之地的塞外,守护边疆是多么辛苦困难,在战场上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鲜血淋漓难道是为了功勋吗?不是的,是为了守护国土的气节和信念。沙场征战这么苦,所以爱兵如子的李广才总是被将士们惦念。
高适写诗之时,已经不在边塞了,而是在从长安返回河南商丘途中,此前他刚刚在长安落第。他写这首诗一方面是揭示唐边塞军队的腐败,另一方面也是期待有真正的有识有才有德之士上位管理,言外之意,他其实是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他期望自己能够上位作出成就。
纵观高适的一生,他一直是个目的性非常强的人,他始终相信自己能成大事。他的祖父是大将军,是陪葬乾陵的高官要员,只可惜虽有这样武将家世,他出生时高家家道已中落,他的早年过得比较潦倒。二十岁时到长安也没求取到功名,游历一番就回家种地了,二十八岁时去往边塞期望学先辈从军中获得一条发展之路,可惜几年过去也没什么太好结果。三十二岁又应征科举依然落第,其后有十多年时间都是在老家待着或不时游历一下。直到四十五岁时被人推荐应试中第,才授了一个封丘尉的小官。这个小官他虽然做得很不开心,可是也兢兢业业地做了几年。直到四十九岁时投奔哥舒翰,做了机要秘书之类的职位,此时的境遇比之前要好,但也没有到一步登天的程度。如果没有战争,那么高适后面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应是在军中做到最高的文职类职位了,毕竟他的诗名此时已经较大了。
所谓时势造英雄,混乱虽然会带来很多苦难,但也会带来很多机会和阶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真正属于高适的机会来了。他随哥舒翰守潼关,即使兵败也不投降誓死追随唐玄宗,又替唐肃宗平定永王之乱,其后又参与多次平叛,他的军事才能和实干才能大放异彩,官也越做越大,还成为了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室之外被封侯的官员,更是得到了“忠”的谥号。
读高适的诗,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志向,也能感受到他始终相信自己能成大事的信念,他似乎很少悲凄愤懑,始终保持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乐观。同时,他除了诗才外,更对军事政治时事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分析能力,在重大选择关头能够站对立场,挺难而上,这在一众文才很好却对现实认识和应对有所欠缺的唐代诗人中,是非常难得的清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