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德经 . 第三十二章》
道永远是无名的,处于最真朴的状态。虽然细微,天下没有人能使它臣服。
在本章,老子用“朴”来形容“道”之原始“无名”的状态。朴既本真又细微,本真表现在其彰显出的是事物自在本来的样子,没有为世俗的所沾染。细微意味着其就潜藏在普通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非深不可测。
《庄子. 逍遥篇》中描述了一位仙女,“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此"冰雪绰约,游乎海外"的状态,是庄子心目中对理想人格的描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但那跨越世俗的超然自若,那复返自然的浑朴精纯,又无不为役役众人所羡慕不已。因为在道家看来,这是人自在本来的样子,是符合于朴的。
事物处于质朴的状态,因为其近乎道,所以“虽小,天下莫能臣”。同时也因为它是细微又平凡的,因而就处于我们生活之中,一直与我们同生共在。
刘禹锡在寄物咏怀诗《乌衣巷》中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显赫一时的王谢贵族和乌衣将士,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唯有那桥边的野草野花和那堂前飞燕,默默见证着这一切,也默默守候着那属于自己的天空和泥土。
花草与燕子,虽然微小普通,但因其一直处于最质朴本真的状态,所以才历经千年沧桑,始终不为风雨所淹没,不被任何外物所臣服。
由此看来,可以长存繁盛的事物,是始终抱持着其自在本真的状态的,越是细微越是质朴,就越接近于道,因此才拥有着无穷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什么能使其臣服。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迷茫困惑于孩童的培养,《道德经. 第三十二章》提醒我们,每一个孩童身上都有着绰约处子般的浑朴精纯,需要父母和孩童一起守持珍惜,每一个孩童成长的过程,都由诸多细微平凡的瞬间累积而成,需要父母和孩童一起守持相伴。
晏殊《浣溪沙》一词云,“一向年光有限身,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如果将其意境联想到孩童生长中理解,时光匆匆,生命有限,执念于成长得失只会徒增烦恼,不如多亲近孩童身上那质朴纯真的内在,多捡拾我们与孩童生活里那细微的美好,多关爱我们身边的亲人,尤其是要多多珍爱那看似漫长却也青春易逝的孩童。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