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看到现在有一个半月了,中间穿插看了一本林徽因传记,和一本佛教书籍,为了赶在十八号之前去还书,最近除了工作和画一些速写什么也没做就一直在看这本书。
知道罗丹要从高中老师的罗丹画室说起,第一次听到罗丹这个名字是高中的老师建立了一个画室---罗丹画室,在里面学习两年,毕业之后又进去代课教小朋友,问在哪里上班,罗丹画室,罗丹这个名字当时对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来说就是个名称,没有特别之处。十年之后的今天由于对绘画任然兴趣未减,开始关注画家传记,前段时间看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毕加索,梵高等画家的传记,达芬奇和毕加索的印象深刻一些,也是读的停不下来。但是罗丹的更加震撼到我,看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和朋友谈起他,今早终于看完最后一节激动心情无以言表,拿着这本皇皇巨著,罗丹不平凡的一生展现在面前,给朋友发了两条消息,很想分享自己的感受,写下此篇,以作感慨!
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译者开篇序中说能让中国读者有机会看到这本巨作,深感欣慰。罗丹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父母都不识字,绘画应该是上帝赐予他的天赋,从小就喜欢在石头上,地板上,废纸上画画,遭到父亲强烈反对,坚持自己最终和父亲争取到学习的机会,有个关爱他的姐姐支持着他绘画,穷困买不起颜料才转到雕塑班,遇到一个识才的老师影响他一生,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数次向官方沙龙提交自己的作品,屡遭拒绝。遭遇战争,亲人分离,穷困潦倒,这些都没有影响他对雕塑的热情,一生在追求自然,作品遭到非议和承重打击的时候也坚持自己的初衷,他认为大自然是赤裸裸的,作品也应该这样。
印象深刻的是制作每一个作品时就会通读这个作品相关的书籍,制作《地狱之门》时通读圣经和但丁相关介绍和作品,制作《加莱义民》时通读相关事件的历史资料,制作《巴尔扎克》时去巴尔扎克的故乡,去巴尔扎克生活过的巴黎街道和住宅,研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几个月,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当《加莱义民》在加莱市正式展出时,加莱人民热烈欢迎这位大师,他们都为这个作品感到惊叹,觉得看到的是他们自己不是一个雕像,有个小孩站在雕像前竟然哭了,感动于作品流露的真实情感。罗丹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来至于执着,制作每一件作品都要花上好多年,制作一个成功的雕像前要砸掉十几个雕像,记得莫奈来拿着自己的画作来请教他的时候,他说把你的画画上十几遍之后再去看,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可是罗丹也是孤独的,晚年很成功却也很孤独,只有不停的创作才能减轻他的孤独,越到年老越有想做更多事情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体力不支,这使晚年罗丹非常痛苦,他说过一段话:正当一个人学到越来越多东西的时候,他却丧失了力量,并将告别人世......看到他晚年的孤独和面对自己力量慢慢丧失的无奈,想到了自己的爷爷,曾经年轻时威武的爷爷在奶奶过世的时候面对我们哭的像个孩子,年老了腿不能走了,只能靠着轮椅,奶奶又过世了,他的那种对自己力量的丧失,老年的孤独无助应该都是一样的吧,记得朋友和我讲过他的奶奶,老年时快要失明,预感自己快要离世在孙子面前痛哭,对亲人的不舍和留恋也是一样的吧.......晚年的罗丹对自己的作品一遍一遍的看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安心,人类的感情应该是想通的,不分肤色和民族。都有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悲凉,力量丧失的无奈,和亲人离别的凄楚.......
面对这本巨作,值得一看,面对现实生活至少知道自己现在的努力还不够,也知道只要你付出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同时珍爱生命,你不是一直那么年轻力壮,那么充满朝气和力量,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努力做到,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回首过去,不后悔,不惋惜,走的淡然......不图留名青史,但求此生曾经感动过着自己,留下过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