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诞节,受邀到朋友家过平安夜。
到了一家人围着圣诞树唱圣歌的环节,女主人拿出家里的几本圣经赞美诗分给客人们,其中一本是从父母那里传下来的,一直还在使用,老旧得更有质感。
我心中很感慨,咱们自己爱说《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确实是,一本《论语》可以起到圣经的作用,比如,作为为人处世的信条来学习奉行,作为共同信奉的原则来共同遵守。可是,真正的问题在于:又如何能让现在的中国人相信自己需要一本圣经呢?
我的体会是,我们真的需要一本圣经,需要一部《论语》。
《论语》是一部经典,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儒家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些思想已经注入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成为基因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摆脱。所以,我们应该有一部《论语》陪伴自己一生。
儿子大学读的算是国内名校,刚一开学时,就根据我的喜好向我报喜,说他们发的课本里有一本本校出版社出的英汉双语的《论语选编》。我也很高兴,在脑海里开始勾画一个知书达理的好青年、孝顺奉养老母的大孝子形象。
可是事实上,他根本没看。到大学毕业,儿子自己对《论语》的了解还停留在初中高中课本里的《论语》十几则。
我到他们学校,正碰上很多离校前的毕业生在校园里摆摊处理自己这些年的课本和书籍,几乎所有的摊位都有这本《论语选编》,90%是崭新的。
当然,儿子还是会跟我讨论一些困惑的事情,学习中的,跟女朋友相处的,工作上的,自己跟自己较劲儿的……可是,既然我面对的是不读《论语》的儿子,我这当妈的哪敢用“我跟你说啊——”的语气来教导他?
办法只有拉大旗作虎皮,迂回借助第三方的观点,以示客观和不强迫。
我常用的武器就是《论语》。
有一次儿子问我,需要跟谁谁谁说几件事,但是有一点他觉得不太中听,说还是不说呢?我听了原委,建议他少说话,不说最好。儿子说那不是太不实在了。 我说,你是图你自己要表现实在呢?还是要把事做对做好呢? 儿子不服,说妈妈你这样不行,什么都不说哪行啊? 我说,怎么不行?孔子早就说了,“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谨慎说话,只能说明你有智慧,而且还能有干禄。
微信那边的儿子说,这段有道理,上一次,我遇到什么什么事,幸亏没说话。 我小小的得意:那当然了,两千多年检验过真理,没问题。 可是,儿子还在嘀咕,那会不会不诚实?
不诚实?什么叫诚实?来,儿子,我来告诉一个咱们独家的终极智慧吧。诚实,并不是指把所有的东西一五一十都说出来,诚实是指你说出来的话,一定要是真诚。 儿子认可接受了我的观点。
这些年来跟孩子的交流,《论语》为我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今年,儿子又建议说,妈妈您跟我说的那些用《论语》解答的现实问题,我觉得就很好,我听着就有道理。我觉得这是您的强项,您就把《论语》解析写出来吧。这您自己能说了算。
如果由我说了算,大学绝对应该专门开设一门《论语》课。
十多年前在学校教学时,我在学生中组织过一个《论语》学习小组。课余时间跟小组的同学们一起读书,讨论,有时候还让他们练着给小组同学讲解,后来学生们还编排了一些小节目自娱自乐。大学里师生之间多是过客,我倒是因为这个学习小组,从此跟几位学生结成了亲密关系。我看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心里面还很希望有哪个孩子认我当个干妈呢。
十年来,大家各奔前程,也依然保持着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督促的益友关系。平时通过网络联系,每次我回国则聚一次。今年年初,我在大伙中发出倡议,不能总是学习和预备,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提议一说,立即得到了他们的相应,接着几位分别给我打了款,我又联系了两个学校的老同事闺蜜,就把公司成立起来了。
大家都是以《论语》为信条,《论语》做了优质筛选工作,可以互相信任和支持的人就能聚在一起。
除了在业余时间组织的《论语》学习小组,在课堂上我也尝试推广过。这也可以作为我一贯比较特立独行的证明。有一年,我接了一门新课,组织行为学。我一看要用的课本,又是一本十年不变的“编”书。我跟学生们说,现在学了课本上这些十年前的内容,已经比较过时了,出了校门就是一个十一年前的内容而已,那就更过时了。咱不如学点实际的,间或着在课堂上学学《论语》吧,何况《论语》就是一个经典的组织行为学,有道理也有实用的操作技巧。而且,如果在校期间能实实在在地背熟几段经典古诗文,以后在单位里与人沟通时,需要演说时,能够引经据典,出口成章,绝对是你工作中的加分项。
于是我自费给全班每个学生发了一本《论语》,在课时不紧张的时候就先领着大家读一段。不过,很多事情我说了不算,考试我就不敢冒学校之大不韪,所以《论语》的学习只是见缝插针而已。
当然,对于学校开设的课程,学生可能更关心的是考试的时候考什么,我所说的到了社会上用得上的能力,他们没有真正去实践的时候就未必意识到。他们更焦虑的是毕业找工作,但我仍然希望那个班的学生们还能留着我送的那本《论语》,一旦哪一天受到什么启发,拿出来再看看也是很好的。
我喜欢“传道授业解惑”,即使学生当时未必信我说的,及时未必当下见效,可是传播者仍然会在听者的心中播下种子,这颗种子什么时候会发芽,会结果,那是天时地利的造化。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播下的种子,当时的时候也有发芽,但是,他应该也想不到他播下的种子,会结出影响几十亿人,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