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讲“逐物”,说“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不是不让视不让听,而是不能只有视忽略了听,也不能只有听而忽略了视。
逐物的状态日日伴随着我,通常做一件事入了神,就忽略了周遭其它事物。没有逐物的状态是,物在物那,心在心里,看到,听到,却没有随它去,还在我的本位上去看,去听,去应。如孟子所说的收放心,让心不逐物,不着物,不跑来跑去。
逐物很快会疲惫,回过神的时候正是感知到疲惫的时候,不逐物的心稳稳的待在那儿,看似未动,却做过了很多。精神清明,心流潺潺,如太极般行云流水。
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我经常只能关注到一个人的状态,其他人发生了什么,不特意关注就滑过去了。偶尔能体会到那种可以观照到全屋所有人都在做什么,都是什么状态,大概这种“特意”就是修炼吧。
如果在课堂上,作为老师反而更容易达到状态,每个孩子在做什么必须心中有数,甚至是他接下来要有什么动作都需要有个预判,这样对课堂才能有很好的把控。这是“外境”的要求至此。
人要进步,就要对自己狠一点,无论有没有外境,都应时刻把修心装在心里,用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