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们在沈阳买了房子,我公公婆婆来过年也有几次了。婆婆从最开始的坐地铁找不到地铁口,不会刷微信付钱,出去溜达不敢走太远,到喜欢吃地铁口那一家的凉皮,坐公交会热情的跟同龄人聊天,还能发现每次来沈阳不一样的地方。
唯独不理解我一件事,对,吃鸡架。她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沈阳人这样喜欢鸡架,又没有肉,啥吃头儿。她第一次来沈阳,按传统上车饺子下车面,又刚好是早上的火车,于是去四季抻面吃面条,婆婆对于菜单上的辣炒鸡架,拌鸡架特别不理解,看到很多人都点,就问我,这个是特色菜啊?我想了想也算是特色,说对呀,我们每次都吃哒。婆婆说这玩意儿就是一堆骨头,咋吃啊?我老公欠儿欠儿的回一句,用嘴吃啊!我吃给你看!
及至后来,我经常买回家吃,炸的,烤的,铁板的,QQ的,凉拌的,周边新开了小店,有特色鸡架那更要买一份尝尝了。每次都要被婆婆说,冰箱里有鸡腿有鸡翅有鸡爪,你说你怎么就吃这玩意儿呢?
其实我来沈阳之前也没怎么吃鸡架,老家那边最多也就是街边有那种裹了粉炸的酥酥的鸡架。鸡架一般都是饭店买去熬高汤了,或者大食堂买去炖土豆当做一个菜。来沈阳之后才发现,原来鸡架有这么多吃法!甚至我从来没吃到过两家一样味道的鸡架。一个人,一瓶老雪,一份鸡架,吃到心满意足。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五六十年代,生活比较困苦,鸡架便宜又多少算个荤菜,所以被大家喜欢。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但是习惯保留了下来。
无论是平民大众的抻面馆,还是大家心头好的饺子馆,再到人流攒动的东北菜馆,菜单上肯定有一个位置给鸡架,煎炒烹炸,总有一款味道是你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