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和阅读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这绝对是颠覆认知的一句话。
什么意思呢?粥左罗以年轻人恋爱为例。我对你的爱是由内到外释放的,我爱你如此强烈,也希望你从外到内感受到,但你是看不到的。
如何让你感知到我的爱呢?只有通过我外在的行动,比如爱恋的眼神、甜蜜的微笑、暖暖的拥抱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外加频频送花、买些小礼品,献些小殷勤等等。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写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关系也这样。
写作是为了创造并传递价值,但价值是一种很难度量的东西。你写一篇文章,心里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想表达什么,想传递什么。作品就如写作者的孩子,十月怀胎,你当然知道孩子的脾气、秉性、身高、体重,但读者不是,他们是直接面对一个陌生人。
比如,我前两天写的一篇“偶遇东北老汉喝早酒”的微头条,展现量、阅读量尚可,本意是传递烟酒节制、注重健康这样的主题,很多读者的关注点在喝早酒的生活习惯上,评论区里都是这方面的留言。
微头条因为篇幅有限,遇到这种尴尬比较多,读者的关注点往往与你预想的有出入。
粥左罗说,你对一件事的理解,基于你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但读者读你的文章时,支撑他理解你文章的,是他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的事。
基于此,不同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都不同,就像同一本书,触动我们的点不一样,写出的书评也是各个不同。
你以为读者明白的东西,其实读者未必了解;你把思考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中省略的东西,读者没办法自己补上;你熬了几个通宵、苦心写成的文章,别人并不一定愿意看,微头条里很多图文阅读量不高,就是这个问题。
你的写作过程是先有内核,向外发散,有了框架,形成文字,做排版呈现。读者感受的过程,顺序是相反的。他先看到了你的排版呈现,阅读你的文字,遵循你的框架,最终才会理解你的内核。
这就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天然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让文章价值最大化呢?
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详尽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让主题非常明确,最好能用一句话直接说清楚,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变成文章标题,比如笑薇老师常说有一类标题,即观点类标题,让读者很明白写作者的立场。
2.要搭建文章的框架,让内容得以有逻辑性的呈现,写作也形同盖房子,有了框架,文章才立于天地之间;
3.要用更清晰的逻辑表达,以便读者信服和准确接收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还需要用精彩的案例、故事支撑你的观点,让读者更信服。
4.要设计好开头,让读者相信这篇文章值得继续往下读;
同时也需要让读者读到结尾处时,更愿意分享我们的文章。
还需要更好地呈现,优化小标题、配图、排版等,让读者阅读体验感更美妙,能一口气读完。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了这对天然矛盾的存在,也让我们以用户思维,重视对文章整体的塑造和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