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在我和妹妹都放寒假在家的时候,听村里人说县城有一所刚开的私人的中学,免费招优质生,学习成绩在一定的分数线以上,可以免费就读,只需要自付伙食费。但那毕竟只是一所私人学校啊,环境更是没法比的,在我犹豫的时候,妹妹把继续留在原校读书的机会让给了我。为了能继续读书,妹妹毅然选择了离开,离开她经过努力奋斗才好不容易考上的学校,离开了她亲爱的同学和刚建立起感情的校园,放弃了原有的一切,奔赴那飘渺的希望······
妹妹说起转去新学校后的生活,没有丝毫的失落,更多的是感激。
要适应新环境,要有过渡期,有欢乐也有忧愁。初中同学每一个同学对我都特别的照顾,不管小我一届,还是大我一届,同届,都特别亲昵。我读初三,有个读初一的妹妹,知道我没吃早餐就把自己的饭票给我,初三同班的男同学也是给过我饭票。和每位男同学处得特别的融洽。
有一次我去县城参加数学竞赛考试,考完了以后,我跟带队的老师和几个同行的同学告别,趁着机会一个人去妹妹就读的学校找妹妹。
就是这一次,让我对妹妹的愧疚又深了一层。
因为我是第一次去,只知道方向,却不知道具体的位置,找了好半天才找到妹妹转学就读的学校。
妹妹的学校在县城比较偏僻的地方,环境不怎么好,昏暗潮湿的宿舍里几十张床铺几十个同学挤在一起,空气里充满了一股浓浓的的酸味,我只坐了一会,都感觉鼻子难受的很,妹妹却每天都住在那里。
那时候刚好是饭点,我看到妹妹的碗里除了米饭和青菜再无其他,我鼻子酸酸的,看着周围的同学,我硬是忍住了眼泪和妹妹匆匆告别,逃离似的离开了妹妹的学校。
在那之后,也许是学习更紧张了,也许是我故意逃避,总之,我没有再去看过妹妹。
第二年毕业的时候,我如愿以偿考上了自治区民族师范学校。
在那个年代能读师范类的学校,真的太不容易了。就像前段时间我听到的一种说法:20年前考上的师范生都是学霸啊!但当时我听都没有听过“学霸”这个词 ,只是记得那一年我们全镇读这个专业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我。
虽然我在师范学校里有补助金,但只是每个月生活上的一点补助,学费还是免不了的。还记得当时教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我们说:“你们拿了国家的补助,以后的路只能是老师了,不然国家是不会答应的。”但老师却没有预料到,就在我们毕业那一年,国家的政策变了……
我当时上学的学费都是已经辍学出来工作的姐姐给的,姐姐省吃俭用把钱都给了我,就顾及不到妹妹了。亲爱的妹妹想到继续读书的机会渺茫,只参加了毕业考试,没有参加升学考试,就和姐姐一样,迫不得已早早地就融入了社会这个大染缸。
世间很多事与年龄无关,姐妹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