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不是重复:民族记忆的银幕深镌

近日,电影定档于具有沉痛历史意义的9月18日,与此前热映的《南京照相馆》及即将面世的《东极岛》《山河为证》等作品,共同构成了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的银幕纪念矩阵。然而,“同一段历史有必要反复拍吗”的疑问亦随之浮现。这看似简单的发问,实则触及了一个深刻命题:历史叙事,尤其是承载民族集体记忆与精神基因的革命历史,其生命力恰恰在于一代代的“反复讲述”。这种讲述绝非机械重复,而是每一次都在完成一场与新时代的对话、对记忆的深镌和对意义的再发掘。

历史的重述,首先源于时代语境的流转与解读视角的嬗变。每一代人都带着自身独特的时代关切与认知框架重返历史现场,从而烛照出往事的不同侧面与深层意蕴。抗战题材从早期《地道战》《地雷战》强调人民战争的战略智慧,到《南京!南京!》凝视个体苦难与人性悖论,再到《八佰》聚焦浴血鏖战的壮烈象征,其叙事重心与美学表达始终随时代精神的演进不断调适。它们并非替换历史真相,而是如棱镜般折射出历史多维度的光芒。本雅明曾言,“过去的真实图景稍纵即逝”,唯有在每一代人的关切中被重新捕捉时,它才真正属于当下。因此,重述是让历史持续“活”在当下的必然途径。

更重要的是,民族记忆的塑造与巩固,离不开核心叙事符号的持续构建与情感灌注。法国社会哲学家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并非过去的简单复原,而是社会基于当下需求的重构。抗战记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其核心意象——如“九一八”的警钟、南京的殇痛、抗日联军的坚韧——需通过《南京照相馆》等作品的反复讲述,才能不断强化其符号意义,使其超越具体史实,升华为凝聚民族情感、标识共同体身份的精神图腾。这种讲述,是一场庄重的仪式,是民族共同体周期性的自我确认和精神淬炼,防止历史在时光流逝中褪色为冰冷的教科书章节。

此外,历史重述肩负着对抗遗忘与虚无的永恒使命。记忆天然具有易逝性,而“记忆与遗忘的斗争,永远是历史编纂学的核心命题”。尤其是在当下,亲历者逐渐凋零,活生生的记忆面临转化为“后记忆”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亦不时试图解构崇高、模糊是非。此时,电影作为最具大众影响力的媒介之一,其重述便成为抵抗遗忘的坚固堡垒。选择在9月18日上映,正是一种极具象征性的记忆唤醒行为。它旨在以震撼的影像,让未曾亲历的一代依然能感受民族肌肤上的伤痕,理解今日和平与尊严的来之不易。这种讲述,是直指人心的情感教育,确保历史教训如布罗代尔所言“长时段”结构般,深植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因此,对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为何反复拍”的质疑,答案在于:每一次用心的重述,都是民族记忆的活性化演练。它绝非冗余的重复,而是基于时代精神的对话、基于文化认同的建构、基于历史使命的传承。这些作品共同编织着一幅绵延不绝、日益丰富的民族记忆织锦,使其在时代风雨中永不褪色,持续为一代代中国人提供着精神的坐标与前行的力量。正是在这不断的重述中,历史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永恒明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