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校外班,孩子课后“放羊”了没人管怎么办?减轻负担是好事,如何培养孩子的特长?面对新的教育生态,呼唤每个家长教子要有平常心,教育要有大胸怀。重视家庭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
“双减”开启了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局面,为家庭教育拓展了新天地,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正视和妥善处理“双减”后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类似春种秋收的农业,揠苗助长的速成行为必自食恶果。减掉不该有的相互攀比造成的负担,增加的是孩子本该有的天性和乐趣。
培养孩子学好学校课程的意识和习惯,即“吃好正餐”。靠“吃零食”的孩子身体长不壮,靠课外补习提高成绩会有用,但作用终究有限。有人说,有的孩子参加校外辅导是“一扶就倒”,形象生动,真正优秀的孩子不是校外教育机构补习出来的。
让家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家庭”这个学校是生活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机构,家长与孩子共读、共游、共练,密切亲子关系,开阔孩子眼界,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亲子共同成长。
从知识补习转为特长培养。进入智能化时代,人类的工作从单位化走向平台化,创新性、独特性是未来一个人立足职场的首要品质,学历高低决定一切的旧思维将逐渐被淘汰。这就需要家长们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双减”政策促使广大家庭真正重新反思教育的内涵,科学合理使用家庭教育投资。
提升体育、艺术教育的比重。身心素质、艺术素养对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职场素质、人际关系、创新思维等品质培养的作用无限。
注意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从清理以往顾不上收拾归类的家庭物品开始,教育孩子有序、科学地安排家庭生活环境。建议家长先让孩子拿出一个处理方案,然后家人共同探讨,让孩子有主人翁意识与成就感。小到书架上的图书归类、饰物摆放,大到家具摆放等,都是智力与体力结合的优秀教育活动。
从食育着手培养孩子生活能力。民以食为天,食育对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建设未来美满的生活,富有深远的意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尽量减少外出就餐,正是教育孩子学会制作食品的好机会。家人同做共餐,点评孩子端上餐桌的“作品”,是一个幸福而富有意义的教育过程。
以整理家史培养孩子爱家品质。将祖辈与自家的老物件、老照片、家书等进行搜集、归类、整理,设计家史编写规划,有条件的做成电子文档,让孩子了解家族史、奋斗史、苦难史,是有特色的家庭教育。它对密切家族成员关系和家族文化建设,有着独特的作用。
开展家庭理财教育。家长要给孩子在家中当“掌柜”的机会,让孩子支配日常开销,做出生活规划,从而学会理财、整合家庭资源。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多采用这种方法,他们认为一个孩子能管好一个家,将来就能管好一个公司、管理好自己的工作和人生。
为孩子社会交往提供空间与支持。未来是一个共享的时代,具有共情能力、学会有效的人际交往,是一个人获得幸福感与财富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家长应为孩子找到学校之外的精神家园,支持孩子参加有益的社团组织、结交良友。孩子从人际交往中学会处世,也能找到人生价值。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