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人好像突然需要找个人聊一聊,虽然不知道想聊什么,也许就是单纯的觉得屋子里好闷,想出去透透气,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且我不大喜欢在网上聊天,条件允许的话,相比较手机打字发表情,我更享受和你面对面吃着饭扯些有的没的,看着你有趣的微妙的面部表情变化,或者悠闲地边走边聊,或者一起看一部电影完了一起吐槽甚至发生争执,这样子的状态。
这让我想起,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我们大概是到初二的样子才突然关系密切起来。我还记得在我们熟络之前,我们都有各自每天固定一起玩的小伙伴们,也就是实打实的朋友圈。我对她的印象也只停留在她很高很漂亮,军训时就听说是原小学的校花来着,这样的传说。我们之所以变得熟悉是因为换位置换到了同桌,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聊很多,譬如每天有发生什么事是我没有和她一起经历的,我都会第二天跟她当故事讲,和她分享,有时候是我做的糊涂事,有时候是我看的书或新闻,有时候换她讲。在这之前,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个聆听者,当然也有说话,但印象中好像没有过那么强烈地想要和人分享生活与想法的心情。当然这或许是因为之前的我,真的很没有想法,到后面我就变得和很多人有分享的热情了。
反正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对朋友这个词,有了新的定义。比方说,原来朋友两个字读作共鸣。
我记得那是一段很愉快的时光,我记得因为是同桌,我们在早读前聊天,在课间聊天,在去做操的路上聊天,在做操的时候聊天,在做操回来的路上聊天。。。。。。后来到了初三的时候,我们不是同桌了,也要中考了,做卷子做的烦的时候,也还是会一起去操场上走,一圈又一圈,聊聊琐事,聊聊未来,聊聊梦想,现在回过头看,仍然觉得,初中时候的我,是最不知天高地厚的,最富有幻想,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是最开心的。
高中的时候我们考到不同的学校。我去一中,她去外语,空间上相隔甚远,我们互相通过几封信,我还留着,后来不知道是在我这里,还是在她那里,停掉了。这大概很正常吧,客观的时空条件把人表面上拉远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到今天我仍然会偶尔想到她,但不会在微信上打扰她,只是偶尔朋友圈留个言,只有到有大事上我们会联系对方,我们好久没见过面了,但我仍觉得我还像从前一样了解她,我也从不觉得我失去了这个朋友,这也是种蜜汁自信啊。
话扯远了,其实我更庆幸的是,现在大学第四年了,在我的身边,依然有这样的朋友,我喜欢朋友这个词,我从不称任何人是我的闺蜜,只是单纯对闺蜜这个词本身反感,莫名觉得带有某种腻歪的感觉,当然这纯属我个人狭隘的偏见。我也不敢说知己,这个词太重了,更何况在冷漠利己的现代人中,包括我,谁还担得起知己这样的词啊,要知道,古人云,士是为知己死的。
现在的我,与朋友之间,自己觉得,更类似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状态,很自在,更多的时候,一个人和自己对话,做自己的事,倒是越来越享受这样专注的感觉。
回到“聊一聊”上,想一想,人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有多少时间是在和别人聊天呢?比如一起排队等车的时候,一起吃饭的时候,一起等饭的时候,一起走在路上去某个地方的时候。。。聊天就是交流,没有交流的聊天就是硬聊,硬聊,是没有意义的。当然现在的我们,在这些时候,除了聊天,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滑手机,当然有时候,滑手机也是为了不尴尬,但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就流失了许许多多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当然,网上聊天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一直发表情包或标点符号的除外)。
写作也是种交流,只是这种交流拉长了反馈的时间尺度,写作只是完成了交流的第一步:带着我的想法说一个故事,或者直接说出我的想法,等到读者看到了,心里也伴着有所想的时候,这种无声的交流才算完成了。写作的时候我格外的坦诚,我很清楚,在打下这些字的我,此时此刻,是有着很强的表达欲的,而且这种表达欲不仅仅是孤芳自赏,是渴望着某些理解的人看到并认同的,是想要有某种交流的,甚至是带着自恋的心态在的。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聊一聊的时候,都非常需要有效的交流,朋友因为交流产生,情侣之间就更需要交流了。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交流才变得很有趣,所以共鸣才显得尤为可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