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知识,你觉得你都理解了吗?
也许你会问,什么叫理解了?简而言之,就是懂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给别人听。因为如果可以这样做的话,就表示至少理解能达到七八成。可是理解到这样的程度就够了吗?
我们时常会给自己假象,好像自己懂了,我们有的也许只是理解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很多时候只是假象罢了。但就是这样的假象,会像锁链一样,把我们的思维扣住,就不再进一步向前了。
最近在听《暗时间》,里面就提到对于学到的知识应该养成怎样的习惯。
“对于新知识,要及时总结。”
一段时间一个主题,让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在这段时间内充满自己的大脑,时常去思考其中的问题,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学会反问自己对知识到底把握了多少,是很有价值的。”
之所以说有价值,一定是因为这样做了之后,产生了实际的效果。人其实都是偏惰性的,如果没有一根弦让自己能够自律地去做一些事的话,就会惯性地倾向容易的去做。于是我们习惯了被动接收,习惯了粗略想一下自己是不是理解,因为这样比较方便。而一旦深入下去之后,就会发现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无法形成自己的话去表达。究其原因,就是对理解也许有七八成,但是最后一两成没有深入下去。
“永远不要认为对一个知识的把握足够深刻。”
所以,那一两成会成为是否对知识把握足够深刻的关键点。一个知识这样,两个知识这样,那日积月累之后,有无数个知识都只达到了七八成的功夫,所以最终的理解力也就是七八成。因为如果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必须有大于关于这个知识的储备容量,才能做到。但那一两成的量我们真的有把握说自己全部知道吗?“足够深刻”是需要对照标准的,就好像说足够漂亮一样,之所以足够,就是因为有一个对照物,这样才知道够不够。
我想,这里提出“永远不要这样认为”的目的,是让我们要善于去多思考,因为深入思考下去,其中的最本质才会被找到,而对于本质的理解,是决定我们的把握是否足够深刻的标准。要找到最本质,常用的方式就是提问,通过问题激发思考,激活大脑的思维,在不断的追问中,深入挖出最终可以落脚的本质。
最近几个月,身边的资源似乎一下子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这是一个时代的来临,在这样的时代下,如何有效吸收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并进行输出?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可能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我的声音在哪里?这些声音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会对我的理解有什么影响?当这些问题自然地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时,也许通往足够深刻的通道已经开始形成,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更深入,进而理解,甚至能举一反三,辐射出其他不同的通道。
于是,对于知识,你足够深刻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