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跟我比起来,算是穷人了吧。现在生活在一起,很多方面沟通不了。我说的,他不能完全理解。一些问题说不通,我也没办法,毕竟家庭氛围和环境塑造的,有些观念只能慢慢改正。比如,说到买房。现在市里好的学区房大约100万吧,我们早晚得为了孩子买一套。我是计划大约十年之后,孩子准备上中学的时候买。老公竟然说不用那么晚,可以早点买。我们俩现在手里也就有几万块,他怎么把买房子考虑得那么简单呢。他说有公积金可以贷款,但是首付款呢,每个月的月供呢,他总是考虑得很简单。这样的事情很多,他总是把事情考虑得太简单,事情来了,又束手无策。
我不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就是因为30多年来,他的生活大抵如此吧。老公的父亲,孩子的爷爷,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固定职业。现在50多岁了,在岚山港打零工。听说他一辈子都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年轻时,跟着哥哥们干,下北海,好几年没挣着分钱。后来自己买了条小船,每年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小船生意不好,也是一直经营着。后来岚山港扩大,小船生意也难做了,就到港上打零工了。他一辈子都住在同一个地方,没有另买房子。要不是因为拆迁的缘故,现在还是没有楼房。两个儿子,他也没攒下一个楼。
这样的生活,其实就是勉强度日。能吃上喝上而已,存款基本没有,遇到事情还要借钱。孩子的上学工作,就完全靠自己。甚至结婚买房,也是只能自己挣,家里根本没有钱。我小叔子要结婚,用的也是自己攒下的钱。
我其实是不理解这种人生和生活的,因为这跟我家里完全不同。我父亲跟我公公,都是农民,但是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我父亲很早的时候,就想出来做生意。他看到别人赚钱,心里就着急,也想那么去做。但是爷爷不同意,爷爷觉得把地种好了就行。后来成家之后的第一件事,父亲就借钱买了一辆大车跑运输。那时候跑运输很赚钱呀,父亲手里连20块也没有,硬是借了近一万元,买了辆大车。干了大概有三年多,附近没有活干了,把车卖了,净赚一万多,把家里的房子都翻盖了。然后开始琢磨再做什么生意,这期间下海,因为晕船太厉害而作罢。当木匠,一年赚得不多,也没有一直干。直到村里卖虾池,爸爸和合伙人一共凑了8万,买了20亩虾池,开始了养殖。从那时到现在,一直在从事养殖。后来自己单干,还是养殖。养虾养蟹养蛤蜊育苗等等,什么赚钱就养什么。中间虾池被征用,也获得了一笔不菲的赔偿款。父亲还是拿着这笔钱,继续干自己的事业。现在,养殖简直成了父亲的爱好了。他自己在育苗场建了一个实验室,自己做实验,写记录,完全走上了精细化的路子。一路打拼到现在,供我读完大学,弟弟读完研究生,盖了三套房子,给我买了一部车,给弟弟在苏州买了房子,建了一个育苗厂。
这就是两个出身相同的农民,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守着小家,吃喝足够;一个奋力打拼,为了更好的生活。这也是不同的生活目标早就的吧。我公公每天上工,下班,吃饭,看电视,很少说话。我父亲在厂里负责所有的事务,闲下来看弟弟给买的养殖知识,要不就是上网看视频,学习。公公闲下来也上网,不过他看的都是《星光大道》之类的节目。从年轻到年老,连爱好都有千差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