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山西文化里一张最靓丽的名片。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晋王祠位立于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麓,是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俗语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唐朝的石碑、宋朝的殿宇、辽金的屋室、元朝的彩塑、明朝的大戏台、清代的关帝庙,在这里你可以凝望1000多年的历史文明,感受王朝更替、兴衰循环,让你不得不对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敬畏。
走进晋祠,我们仿佛进入了皇家园林,在中轴线的两侧,各种典雅建筑依次屹立——水锐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形成了对称格局,这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著名散文大家梁衡在《晋祠》中这样写道:“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正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水是万事万物的生灵,可以润大地、长万物、育人类。晋祠正因为有了它,才有了钟灵毓秀,才有了灵性。晋祠是水的世界,亭台楼阁到处都有水的身影,既有妩媚轻柔的一面,又有激情澎湃的一角,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涓涓细流,林中碧波闪闪。
“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便是晋水之美的见证,由于泉水清如碧玉,长流不息,诗仙李白曾载酒乘舟于晋水之上,挥笔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的千古名句,泉水从两壁半腰间汉白玉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千尺深潭,激起万千水花,恰似白练飞展,听若琴瑟和鸣,晶莹剔透,源远流长,浇灌着附近千顷民田,造就“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也与晋祠有着割不断的渊源。晋祠曾是李渊父子起兵之地,李渊曾在此誓师南下,最终建立李唐王朝。在李世民眼里,晋祠的山水富有帝王的灵气,“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谁也不会想到,文治武功的李世民能为晋祠留下一块镇祠之宝。贞观20年唐太宗东征高丽归途中,乘步辇路过晋阳修养,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亲自撰写了这篇1203字的《晋祠之铭并序》,总结历史,点评政治,可谓“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当然,文人雅士的情操与帝王将相就有所不同了,他们喜山幸水,沉醉于晋祠的山山水水,千里迢迢而来,不是为了祭祀、朝拜,而是享受大自然美好的风光,寄情于山水之间,或歌或舞,先是诗仙李白一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让晋祠之水名扬天下。紧接着,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于谦、文徵明……他们都来了,在这尽情潇洒,挥毫泼墨,留下了一篇篇华章,以及不少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他们的故事从今日的诗联碑刻上仍清晰可辨,为晋祠注入了一股生机与活力。
漫步于晋祠,历史在这里沉淀,这里古香古色,意境深长,置身其中,我们不得不为古人的匠心独运而由衷感叹。晋祠就像一位见证千年历史的长者,他那岁月纹路,唐槐周柏,永不老的难老泉,在点滴绵长的历史岁月中,见证千年历史的沧桑与神韵。尤其是清末太原举人刘大鹏所写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虽时光遁去,可这楹联却经久弥新,鞭策当今的党员干部要牢树宗旨意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与民同乐,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富强梦、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