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发现,原来读书是一件这么有趣的事情。自己有时候觉得生活活得很焦躁,也很无趣,但是我发现只要有一本书在身边,一切就都会静下来。有书在身边的时候心里的浮躁沉淀了下来,踌躇的脚步坚定了下来,摇摆的方向明确的下来,就连不确定的未来好像也真的攥在自己了手中,由我主宰。
汪曾祺说:作家读书,实际上是读另一个自己所写的作品。也就是说,作家们在选择自己要读的书籍时,总会有意无意选择潜藏在自己内心的那段情结。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在对自己做重新的审视。
我一直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读什么样的书,或者说你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读什么样的书,我们大多数人读书其实就是在读自己。你喜欢什么样风格的作品,就肯定有着什么样的内心。喜欢不喜欢,完全是一个人性情的真实表现。我一直觉得艺术的表达必定来源于内心,尤其是那些传世的佳作,要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必定要先经过自己内心的考量。作家创作的过程是这样,我们选书、读书你的过程也是这样。契诃夫说,告诉我你读的什么书,我就可以知道你是个怎样的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曾经说过,一直在读书的人是不会出现书荒的,因为他会在书中遇到书,在作者的笔下遇到其他作者,一本书还没看完,作者就帮我们“引荐”了其它的作者,那些文字就会为我们铺一条通往文学殿堂的康庄大道。这条路的两旁开满了我们心中的理想之花,只要我们爱书之心常在,只要我们读书的兴趣一直在,这条路就永远不会有尽头。
凡是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的人,大多是不了解自己的人。读书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途径,但是很多时候与其说读书是为了了解外在的世界,不如说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古希腊有一则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我想也是在告诫大家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外面的世界、书上的文字其实都是一面镜子,我们通过这面镜子来照见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记得宗白华曾经说过:内部问题自己解决,外部问题自然解决。读书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加妥帖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当自己内部问题解决以后,我们对于外部加在我们身上的问题自然也就无所畏惧。
我时常有这样一种感觉:读别人的时候像是读自己,读自己的时候像是在读别人。在阅读别人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作者的认可,其实是对自己的认可,我们对于文字的感悟其实是对自己的反省的思索。而有时候读自己写的东西却有一种与陌生人交谈的感觉。
有时候灵感一瞬写下来的东西,往往成了自己永远不会再到达的秘境。我读着自己过去的文字,就像是在读一个陌生人的作品,听另外一个人再告诉我他所经历过的感动,所发现的生命之中的美好。这种体验很特别,因此在看到美好的事物,有着别样的感动的时候,我时常会把它们记下来,以便未来的某一天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文字,这样特别的体验能够多一些。
很多人要我帮他推荐书看,其实我多半不大愿意。因为我曾经说过,两个久未深交的人之间相互荐书本身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事情。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书去读,就有着是什么样的内心,久未交流的人之间本身就有一种自然地屏障,我们不能到达彼此的内心,因为也就不可能十分妥帖地相互荐书。一个人刚开始读书的时候选择是比较难,但是我相信,只要是你开始读了,你就不会有书荒,早晚有一天,你会通过“书”这面镜子,照见世界,同时也照见你自己。
——2016年7月7日,窗外有雨似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