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无小事

恰巧听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教导”,教导的基础归根结蒂就是彼此尊重,“主随客便”“入乡随俗”。因为单方面的尊重最终还是熬不过不欢而散的结局。

实际上文化差异不只体现在国与国之间,民族文化差异,平日老百姓最常碰到的就有地域文化差异,文化程度差异,家庭文化差异,个性爱好差异,甚至宗教差异;要面对大到班集体,公司团队内部的差异冲突,小到家族甚至家庭内部的差异冲突。而这些差异冲突如果不是清醒地被双方认知,并诚恳地放下架子面子传统,真正做到彼此尊重,换位思考,抓大放小之类的有效沟通,都会把一些不必要的芝麻小事争议升级为彼此恶意攻击和尊严伤害。

“外事无小事”,我们是不是谨小慎微,闭口不言就能规避这些伤害??答案是:不可能。即便你雷池不越半步,你一动一行不伤害别人,但你更可能成为“因为不沟通”而伤害别人自尊的模范靶子,成为别人可能任意幻想的“假想敌”。

那我们直抒胸臆,坦白示人,一念一语一动与人为善,就可以了吗?答案是:也不能。因为别人会幻想你直白的背后会有什么玄藏的心机和构陷。总之,你不能和光同尘,你就是别有目的。

传统的婚姻关系中,快嘴马翠莲和痴笑的婴宁最终的结局是:一个被休回了家,一个永失笑颜。在封建社会中,女性以及女性背后的家族是被忽略的,女性出嫁多地也都有哭嫁的传统。女性在夫姓家庭中,从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步步训练并熬成夫家的人,思维模式也逐渐趋同。门当户对的家庭,女孩子需要经历的变化不大;不门当户对的家庭,要想过顺当日子,女孩子非得要经历蜕变方可。

外事无小事。“外事”顺利自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阅历和交际规范,唯有如此才可尽可能地减少没必要的冲突和伤害。所以规劝下一辈解人知人群,怎样的人群怎样的外事态度。即便有了如此阅历,但完全规避冲突和伤害依旧是不现实的。所以奉劝孩辈:抓大放小,随时清零,降伏尘埃,始终勿忘追寻光明。

完美外事真也没有吗?有。大利于前,诱人垂涎,真也有人卧薪尝胆,居心叵测,忍了万难,得了千金屋的事迹流传。如是有交际手段的人,在“外事”中顺风顺水,往往位于下而能玩于上。于是,完美外事于下者谋上情势上可现。

不劝孩辈完美外事,只祝愿能一步步落入与自己外事能力相当的场景,不断成长。永远营造快乐,轻松自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