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文轩
(1)欧洲大厅
他属于从前,属于欧洲,属于法国,属于法国的上流社会。
像他这样的作家,在欧洲并不在少数。在我们的感觉里,欧洲的作家似乎差不多都出生于豪门贵族。因此,欧洲的文学,总是弥漫着一种贵族气息。即使那些非贵族出身的作家,也因崇尚这种气息,从而使他们的作品一样融入了那种欧洲特有的风雅格调。甚至连那些反贵族、与贵族不共戴天、抱死平民思想的作家,也因长久被这种气息所感染,而使自己的那些无情抨击上流社会、为平民阶级振臂呼喊的作品,依然在骨子里带了这种气息。倘若说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平民文化的话,那么欧洲文化则基本上是一种贵族文化。当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成为无产者向贵族阶层发动猛烈进攻的思想武器时,我们始终觉得,他们仍然保持住了一种十分高贵的派头。
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马尔泽尔布大街九号那幢宽敞、漂亮而豪华的大房子里。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这幢大房子里度过的。这里似乎离香榭丽舍大街不远。这位富家子弟在这里耳濡目染了上流社会,并从心灵深处领略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情趣、道德态度和审美观。他的视野似乎并不开阔。《追忆似水年华》尽管洋洋几百万言,但其中的场景大致上都属于上流社会。有批评家言:巴尔扎克的笔下是整整一个世界,而普鲁斯特的笔下,却只是一个社交界。这是事实,是没办法的事。普鲁斯特被优裕的生活环境和没完没了的溺爱所迷恋,他走不出他的大房子。他以为全部的世界就装在这幢大房子里。
他厌倦大厅——那个被欧洲小说无数次写到的大厅。但他又离不开这个大厅。上流社会的一切,都是在这大厅里展示的。高谈阔论的绅士们,妙语联珠的贵夫人以及面色红润、目光迷人又略带几分忧郁的少女,或穿梭,或分布在这个大厅的各个角落。政界要人、外交官、艺术家、庄园主、军官、教授,这些有身份的人经常以茶会、酒会、生日晚会之类的名目聚集在一起,没有主题,各抒己见,无非是显示自己的智慧、富有与前程。普鲁斯特讨厌附庸风雅,讨厌充塞于大厅的轻薄与无聊。但他一旦脱离了这个大厅,却又无法忍受。再说,这个大厅也着实是令人迷乱与陶醉。他生得俊秀,两撇小胡子被精心修饰,梳着很考究的分头,谈起有关绘画、音乐方面的高雅话题来,又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因此总得女人们的宠爱。空气中到处散发着脂粉气,他的一生,似乎都是在女人堆里度过的,那些围绕于他的各色夫人与少女,是他的生活与情感中不能一刻或缺的。他是集会的宠儿。集会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和种种欲望。
大厅是欧洲小说的重要意象。聚会是欧洲生活的重要内容。欧洲小说给我们一个印象:欧洲文化也便是大厅文化。
他潇洒地走着,白藤手杖只是一种优雅的装饰。一想到大厅,他便会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因为,大厅可以让他施展自己的才华与魅力。他要对他们说,莫奈的那几组有麦垛和教堂的画实在应该得到赞叹。他向他们描绘着莫奈的亚眠教堂:“在雾中呈现蓝色,在清晨灿烂夺目,到了下午吸足了阳光,仿佛镀上了一层厚厚的黄金,日落时呈粉红色,并已披上了夜晚的清凉;克洛德·莫奈已将它的钟声在天空中回荡的那些时刻固定在美妙的画面上……”他还要向他们诉说他所感受到的瓦格纳:“瓦格纳的风暴使乐队的所有弦乐器都叫喊起来,犹如一条大船的桅杆,上空时而响起猛烈升高的旋律,像海鸥一样倾斜、强大、平静……在这种音乐的风暴中,芦笛的小调、鸟儿的歌声和逐鹿的号角声都吸引过来,犹如被风刮到远处的浪花、石块……”
这里绝不会像今日之中国作家那样津津乐道于吃喝拉撒睡、油米酱醋柴。那些话题只能是有闲阶级关注的话题,是远离人间烟火的,是荡涤了恶俗与丑陋的。这些言谈举止讲究得不免有点矫揉造作的贵人们,动作雅观地吃着精美的点心,一个赛一个地比试着话题的新颖与高雅。这种大厅文化一日一日地积累着,终于成为全社会的风尚,从而使欧洲笼上了一层永远经得起审美的色彩。
对于这种色彩,以平民文化为基调的中国,曾在一度时期里对其嗤之以鼻,当中国委身于平民思想,对从前文化中的那一点点士大夫情调都不能够容忍时,中国极端地选择了朴素、简单乃至简陋。长久浸泡之后,这个国家最终丧失了情调,并以庸俗为美,使自己的文学艺术再也不能从世俗尘埃中得到飞升。漫无边际的平民趣味席卷着这块土地。中国文坛到处散发着恶俗的气息。但中国作家心安理得,因为他们从心里认定他们摒弃了虚伪与矫饰,从而获得了道德上的快意。平民化的生活图景,被成百上千的目光所注视——这还在其次,要紧的是这些图景被得到了观赏,作家与这种生活“同流合污”。
面对普鲁斯特,他们不知还能否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附庸风雅就一定比不附庸风雅该遭唾弃吗?附庸风雅就一定要比附庸恶俗该遭诅咒吗?平民文化就一定高出贵族文化而值得屈从吗?当西方人不停地反省贵族文化时,我们难道就一点也不必要反省自己身心荡漾于其中竟乐不思蜀的平民文化吗?不以高雅去与世界相争而只以粗鄙去求世界一媚,难道就一定是我们惟一的选择吗?……
普鲁斯特终于又走进了大厅,一次又一次。
于是,世界就有了《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雅书。这部时常嘲讽挖苦风雅之人的书,自身恰恰又是风雅的。它不仅提升了文学,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生活的格调。汪曾祺回忆沈从文,说沈从文在谈到土豆和慈姑这两种可食用的植物时评价道,慈姑格高。《追忆似水年华》就属于那种格高的小说。
我们的小说写不了大厅,因为我们都是平民。我们没有大厅,只有阴暗狭窄的陋室。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学就只能永远地沉醉于庸常与恶俗。当年,有“庶民作家”之称的老舍,写了那么多平民的生活,然而,他并没有将我们领进恶俗。
格高其实与大厅无关,也与陋室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