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
上初中的时候,我在历史科方面,就是一个妥妥的学渣。对历史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名词就是“山顶洞人”,所以在我的认知中,人类的始祖就是“山顶洞人“。
今天阅读了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畅销书《人类简史》的第一部分,我才了解到,原来人类早在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经存在。在25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非常类似现代人类的生物。不过作者认为,当时的那些类似人类的生物,与其他生物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生物学家都把所有的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物种”,同一物种会彼此交配,产出下一代,这下一代又能产出下一代。从同一个祖先演化而来的不同物种,会属于同一个“属“,许多属还能再归类为同一”科”。同一科的所有成员,都能追溯到某个最早的雄性或雌性的祖先。
而智人,就属于某个“科”。与我们最相近的亲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大约六万年前,有一头母猿,产下了两个女儿,一头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头成了所有人类的祖奶奶。
正因为人类的演化与其他生物的演化过程一样,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所以作者认为,其实人类也没什么特别的,只不过人类自己认为自己比其他生物更了不起而已。
阅读《人类简史》这本书,真是颠覆了我50年来对人类发展史的认知。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人类历史上,“人”这个物种,可不止我们这些发展到今天的人类。
最早的人类,从大约250万年前的东非开始演化,祖先是一种更早的猿属,即南方古猿。大约200万年前,这些古人类有一部分离开自己的家园,踏上旅程,足迹遍及北非、欧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带。各个地带的气候不同,人类开始朝不同方向进化,发展出几个不同物种的人类,科学家为每一个物种的人类取了一个华丽的拉丁名称。
第1种:住在欧洲和西亚的人类叫“尼安德特人”。这种人更魁梧,肌肉更发达,适应欧亚大陆在冰河时期的寒冷气候。
第2种:住在东方的亚洲,叫“直立人”。
第3种:住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叫“梭罗人”。
第4种:住在印度尼西亚小岛弗洛里斯,这是一种小矮人,叫“弗洛里斯人”,他们身高不过一米,体重不过25公斤。奇妙的是,这个岛上的象也是矮生物种。
第5种:住在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叫“丹尼索瓦人“。
第六种:叫“鲁道夫人” ,来自鲁道夫湖。
第7种:就是发展到今天的人类,本书中通称为“智人“。
在这些人种当中,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会凶残地捕猎,有的只会温和地采集食物;有的只住在某个小岛上,而大多数在整个大陆上迁徙移动。这些人种都是人属,也都是人类。
我原来的认知,就像作者在书中讲到的那些错误认知一样,认为人种的演化,就是从会制做旧石器的“匠人”,变成直立行走的“直立人”,再变成”尼安德特人”,最后再变成我们今天的人类。我一直以为历史上只有一种人种,但从作者的历史考证中,在几十万年前的地球上,至少还有6种不同的人种。
为什么在几十万年前的地球上,至少还有6种不同的人种,到今天却只剩下我们一种人种呢?
作者在书中的解释是,由于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大脑内部的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这种沟通,可以八卦数小时之久,他们讨论虚构的事物。这种可以讨论虚构事物的沟通方式,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使智人之间能灵活地合作,从而统治了整个世界。这就是认知革命的开始。
自从认知革命以后,智人就有了八卦的能力,于是部落的规模变得更大也更稳定。但是,由八封能力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为了突破这个门槛值,智人又学会了讲虚构的故事。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
于是,现代国家、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因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而成立了。
就像司法制度,也是立基于法律故事。从未见过对方的两位律师,还是能同心协力地为另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辩护,就是因为他们都相信法律、正义、人权确实存在。
从《人类简史》的第一部分,我了解了,原来人类最开始并不只是一种人类的物种,至少还有另外的六种。我们这种最后留下来的人类,之所以能留下来,是因为有了认知革命,通过虚构的故事,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成了万物的主宰,走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机构、团体、国家等等。
哦,原来,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开始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