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末期开始,能出国留洋的人都不是一般人,非富即贵,也有一些国家筛选出来的高尖人材。新中国之后,如果不是国家外派,自己出去是难上加难了。
改革开放之后,开始有自费留学这种行式,那时候国内的经济还很不好,那些自己出去留学的人,很多都要靠自已在国外挣钱交学费。当初姜文主演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很真实的反映了那些自费中国留学生的生活。但是就算他们在外面过的多么艰辛,多么窘迫,也不想回来。毕竟那个时候,在国人眼里,他们就是有本事有息的人。
的确也是,那个时候有勇气出去的人,在国内很多是出类拔萃的,那个时代的人也是特别能吃苦。所以不管是后来回国了,还是一直在国外生活的,大部分都能过着成功人士般的生活。
近些年,出国的风头是越刮越劲,有钱的、有技术的、有关系的就出去了。除了这些人,学生也开始大量的出去留学,年龄也越来越小了。众多的办理出国留学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了起来,有资质没资质的都想抢得这一杯羹。
到处都是出国留学的广告,刺激了国人,这出国的火烧的越来越旺,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送出去,经济上的压力还不是特别大,在外面几年还照样在长辈的呵护下生活。平常人家的孩子现在也凑着这个热闹,卖房子卖地,也要给孩子出去留学,可是孩子几年后回来会怎样呢?
这不,就有杭州女孩小林,家里为了供她出国留学,卖了唯一的房子,六年后花了200万学成归国,应聘单位开出的工资是2000元每个月。这个事情在网上流传开了之后,看法不一。有很多是觉得这工资太低了,人家可是海外学成归来的呢!我却不这么认为,这2000元对于她来说应该是合适的,你在国外的六年,难道就能证明你的能力了吗?相反,你已经离开国内六年了,国内每天都有新变化,你早已落后于中国社会了。
再来说六年能花200万的一个女孩,她的家庭并不富裕,这就可以说明她并不懂得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并不那么能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这样的孩子会知道自己身上担负的是什么呢?那么学习上能有多努力呢?这样就不难理解她只能干2000元每月的工作了,因为她只是去了一个远一点的地方轻轻松松的过了六年。没有学到知识,没有工作能力,你指望谁为你挥霍掉的六年买单呢?
当然有,就是她的父母!
年纪小小就出国留学的,肯定都是父母的主意。那些家里钱多的堆不下的,咱们就不说了,很多也在国内也不敢花,只能另辟捷径让孩子们去消耗那些本来也不敢见人的东西。
只说那些自己勒紧裤腰带过活,硬着头皮送孩子出去的父母们。这一代父母,是曾经目睹过早些年,就算出去洗两年盘子回来,就可以在国内觅得好工作的那一代人。在内心深处,对国外向往又已经没有了机会,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不惜一切的让自己的孩子出去。觉得自己的孩子出去了,回来之后就是身披黄金甲,浑身发光的人,必须会高人一等的。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就算别人在外面洗盘子,他也知道怎么样能把盘子洗的更干净些。这些苦都能受得下来的人,肯定有他坚强努力的一面。在合适的时机,找到了合适的方向,会势不可挡的成功起来的。可是,小小年纪就送出去的孩子,送出去如果再没有好好学习,还有什么呢?这是没法和那些人比的呀!
现在,很多家庭还只有一个孩子,从小娇惯,没吃过苦,受不得委屈,扛不了挫折。但是做为父母,这些都是看不到的,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好,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孩子,认为这么优秀的孩子,国内的教育是会毁掉这么好的苗子。必须送到国外去打磨,那样就是非同小可了,回到国内,就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哪家公司请去,都得是拿年薪,后面好多零的那种。
这就是做为父母对孩子一个不客观的定位,当然孩子在感情上在父母心里是最好的,最优秀的。但社会不是以你的感情来衡量的,孩子跟本就不是璞玉,你放在哪里打磨,都磨不出有光泽的玉石来。
更有很多父母是出于盲目,跟风。可能你的孩子拉二胡是有很高天赋的,但你非要让他去拉小提琴;他穿布衣麻衫更能显出他的飘逸,而你一定要看他着西装时的拘束!在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还没有具体规化的时候,不要看着别人的孩子出国了就盲从。本来孩子在国内更适合,跟着父母会有更好的发展,你们却把他们推了出去,严重一点说就是毁掉了你后半生的生活,也浪费了孩子最宝贵的一段时间。
有了对国外内心的向往,有了父母这样不客观的定位,有了父母盲目的跟风,就构成了国内大批量的留学生。他们学成回国,又形成了国内大批的海归。父母眼中的他们和社会对他们的定位差的太远了,这个社会已经不需要只是镀了一层海外光环的人了,真正需要的是内心会发光的人。别人回来薪水有很多零,你不学无术的回来,薪水是小数点后面有很多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