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敬告新手(02):做真实的自己并公开自己的体验


在咨询完毕后,作为新手咨询师的你,更喜欢被评价为“像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还是“不像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



在书籍的原版中,这个题目的英文是Being Ourselves and Disclosing Our Experience,这看似极其简单的一句话却很让我费了一番脑筋。

作者解释说,新手咨询师总免不掉在面对来访者时去思考:对于心理咨询,老师课堂上是怎么教的?教科书上是怎么讲的?正是受这种理论化的思考局限,往往会忽视自己本身的价值,从而在具体咨询过程中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将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的后边,时时处处以专家自居;另一端正好相反,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咨询师身份,与来访者交流时与非专业人员无异。既然被认为是“极端”,当然就得向新手们建议使其“折中”一下。可作者对此如何折中却语焉不详,只是说了一句空话:“如果我们能在咨询过程中做真实的自己,并恰当地进行自我暴露,那么我们就能提升自己的可信度。真诚可以帮助我们和来访者联系起来并建立起有效的咨访关系。”

对此,我的思考是:无论Being Ourselves,还是Disclosing Our Experience,我们都得先搞清楚那个“自己”指的是谁?他该是什么样子?

完全凭个人经验,我很想对正准备或刚开始面对来访者的新手们说,“自己”首先是一个“作为咨询师的人”,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后才(可)能成为一个“作为人的咨询师”。

“作为咨询师的人”:咨询师是“大”的,“人”是小的,此时我们在来访者面前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不太像(普通)人的“咨询师”的样子。比如,接待室的布置和自己的穿戴打扮都不能太随性或随意;与来访者的交流得按预先设定的“套路”进行,得给人一定的“仪式感”,心中更是需要清晰地知道自己“该”问什么和“不该”问什么,或者“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而言谈当中得不时地说出某些专业术语,或者将来访者所言的内容归结为专业术语,并不断地为来访者解释这些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更是一个“作为咨询师的人”在咨询过程中的必需。

尽管我知道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对咨询师都有着不同的期许,但我依然期待着所有来访者在咨询之后对一个新手的印象都是“像个咨询师”。

“像个咨询师”当然“还不是个(合格的)咨询师”,但毕竟已经具备了一个合格咨询师的轮廓,它显然要比被评价为“不像个咨询师”要好许多!

在成长的道路上可以要求自己严一点,但必须一步一步来,从“不像”到“像”再到“是”,这些环环相扣的步骤谁也难以回避,更不可能跨越。

以此,我想说:在咨询室内或在来访者面前“做真实的自己”,就是先让自己“像个咨询师”,也就是先做个“作为咨询师的人”。

我始终相信,“作为人的咨询师”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即使像罗杰斯这种卓越的大师——据说他能一下子就跟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发生直接的接触,使来访者有深受感动的体验——也是离不开长期的实践,那种才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返璞归真。

至于“公开自己的体验”,我们对来访者公开描述的也必须是“作为一个咨询师”而不是“作为一个人”的体验。关于这一点,教科书在讲到建立咨询关系时上有着“真诚不等于说实话”的警告,必须高度注意。

啰唆以上,我也不知道能否把我想表达的让您明白,请思考并接受如下测试:

在咨询完毕后,作为新手咨询师的你,更喜欢被评价为“像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还是“不像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

我想前者具有更多的褒义,尽管后者才是我们争取戴在自己头上的桂冠。


“新阳光微课”重磅推出 每周三晚8:00,与您不见不散~ 11月21日周三晚张超老师将携“心理是什么”与您相约“新阳光总部”微信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奔跑——别跑太快! 晚饭过后,为了促进消化,有时会出去散步。走累了,就坐在一边的凉椅上休息。“慢点跑!”闻声...
    观茉阅读 1,553评论 0 0
  • 凝视 你的眼睛 跟镜子一样 我在里面 透过泪水的包装 原来是裹着一层 保护膜
    蜀山袖手人阅读 1,846评论 0 5
  • 她住在城市的最东边,他住在城市的最西边。 2012年中秋夜,适逢国庆小长假,他们都没有回家,各自吃着泡面独自对着电...
    沈小铁阅读 1,02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