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红楼梦》,缘起初中。
那时候,父母忙于生活,并没有给我和姐妹们准备可供我们阅读的书籍。所以,那时候喜欢看书的我,就把周围能接触到的带字的内容都看了。有姐姐和她同学的《故事会》《知音》,也有邻居哥哥收藏的一匣子的武侠小说,古龙金庸梁羽生,还有姥姥家的一些诸如《红楼梦》和三言二拍这样的近代文言本子。当时读武侠读得如痴如醉,经常吃饭的时候都捧着,午觉也全奉献出去了,只想一口气读完才过瘾。读到《红楼梦》的时候,小小的我简直惊为天人。是的,里面有很多字我不认识,但是好在误打误撞,当时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本子,每页页脚都有注释,个别生僻的字词还有注音。当时,我吃惊地发现,里面很多口语和我们的方言完全一致。我便边读边嘀咕:原来这个字这样写。如此一来,自然感到异常亲切。年少的我,喜欢林黛玉,就挑着描写她,或者她和贾宝玉爱情的部分,囫囵吞枣地阅读了一遍。
到了高中,学校有一个很小的图书馆。每周有一个下午可以去借书。除了《三国志》,我竟然也不记得都看过其他什么书了。记得《三国志》是因为为了看它,我几乎是边看别翻《古汉语词典》。倒是那时候,经常可以在街头买到十元一本的席慕蓉和汪国真、徐志摩的诗集和余秋雨的散文。精明的同学,甚至能砍价到8元买一本,15元两本。那一个阶段,看的诗集特别多,如果不是天赋实在有限,或许会成为一个诗人也不一定呢。而且,机缘巧合,我高中时最好的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一本《红楼梦》,因为我特别喜欢,就成了我在寝室的枕边书。高中学习任务繁重,除了读着诗歌合着少女情怀,迎风流泪,对月叹息一番之外,特别喜欢翻看的就是《红楼梦》。一遍一遍地看,到高三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到了随意翻到一页,就能愉快地看下去的程度。而且看完心情特别平静,非常有利于在学习疲累的时候放松。
大一后半期的时候,学校里的图书馆落成开放了。那时候,除了老师指定的专业书籍,我泡在图书馆,或者借到宿舍的,全是红学书籍。到后来,文学理论的书架上,关于红学的书,几乎被我读遍了。
等到工作之后,我带着学生进行了每周一次为期一个学期的《红楼梦》阅读课。复述情节、梳理人物关系,和教学重点结合,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并且要求学生写下摘抄和随笔,随笔几乎每周要批改50篇。教学相长,我自然对红楼又从教学的角度进行了细化阅读。
后来结婚生子换工作,琐事儿日益繁多。便很久不曾看红楼。即便是百家讲坛最火的刘心武、周汝昌(大学时读过部分书籍)和蒋勋,都没有再关注过。倒是看了很多网络小说,有宫斗、宅斗,还有架空和穿越。再加上对婚姻的深入理解,所以,时至今日,再看红楼,看到的更多的是每一位人物在家庭中的角色,人物之间想到的首先是家庭关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样庞大的四个家族,人员这样复杂的贾府,婆媳、妻妾嫡庶,宅斗的因素全部具备呀。然而宫斗也好,宅斗也罢,作品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者说读者读之能有何进益呢?我想,从女性的视角去解读这样一个大部头,从这些人物或成功或失败的人生里,观照自己,从而总结和反思自己的人生,才是我写作的意义所在。所以,才有了想写“红楼梦中的婚姻”的念头。
于是,在开篇之前,想先把自己和红楼梦的渊源追述一下,写完才发现,对《红楼梦》的阅读,贯穿了我的整个阅读史。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