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以文明》许纪霖 中信出版社
1.普世价值的建立需求
19世纪之后,中国人暂时放下了重义轻利的儒家文明,开始追求西洋式的“富强的崛起”。这种追求富强的精神似乎是普世的西方精神。
但是,富强是躯体,文明是灵魂。灵魂是不可丢失的。
中国的崛起不应该仅仅是富强的崛起,而更应该是文明的崛起,不仅仅是一组GDP数据,而更应该是一重普世价值与制度体系,是人类历史演化中新的生存方式和意义系统的诞生。
2.话语体系的争夺与尊重的获取
霸权不仅建立在强力基础上,而且也是建立在文化优势之上的权力体系。霸权的真正内涵在于知识与道德的领导权,即所谓的话语权。在全球政治舞台上,一个国家假如只有经济实力,那只是一个GDP大国,它可以拥有支配权,但未必有其他国家心悦诚服的道德权威。唯有闻名大国,才有可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
3.儒家文化的特殊价值典范
儒家文明提供的价值典范在于:人生的意义在于成德成仁,通知者施行仁政,民众安贫乐道,维持身心平衡的礼治秩序,最后实现天下归仁的大同理想。
根据书中文明的指标三个:世界一流的大学,影响全球的哲学或宗教,以及全球交往中的语言优势。因此要维护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整体性。
4.普世文明的补充
关于普世文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两种观点,一种将普世文明解释为以西方为典范的、值得各非西方国家共同效仿的文明;另一种是多元文明的理解框架中,认为普世文明是指各文明实体和文化共同体共同认可的某些公共价值,以及相互共享与重叠的那部分社会文化建制。
普世文明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更多文明的介入,其内涵也处于不断的再建构之中。任何国家对现代性的探索,都不能挑战普世文明的底线;相反,积极展开与普世文明的对话,在融合主流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自身文明的独特性,从而扩展普世文明的内涵,才是赢得文明主导权的不二法门。
5.儒家文化的普世价值
中国崛起之后,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富强走向文明,为了既不脱离世界的主流价值,又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儒家文明中的和谐观念,将为世界的多神教新秩序之简历提供重要的东方智慧。因为在传统中国文明中,儒释道三合一,孔子“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世界可以是由不同宗教、信仰和神灵所组成的大家族,既承认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性,又寻求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知道,即在共享的那些价值基础之上,相互融合,互补短长,构成一个有机的众神集体。
或许这种儒家文化中对多元文明的包容可以成为新时代的普世价值。
6.在互相补充和互相吸纳中升华自己
黑格尔:“个别民族精神通过与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融会贯通才能实现自己的任务,才能完成自己。”《黑格尔历史哲学》
一个伟大的世界民族,不应是固守自家文明传统的民族,而应是将民族复兴的大业融入世界历史的民族。中国需要一种新天下主义精神,将全世界优秀的文明遗产(包括自己的文明传统)都包容起来,一方面融入世界的普世文明,另一方面又保留自中国文明的自身主体性;一方面将普世文明转为中国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把中国的特殊性提升为普世文明的一部分,如此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民族,中国文明对全人类才会有伟大的贡献。
对生活的启示:
1.挖掘自身所长,在众说纷纭的世界,找到自己最核心的,最不可替代的特质;
2.如果可以,包容一切,有时候看似没有特别之处,就是最特别之处,比如藏拙,比如吸纳万物的心态;
3.任何文化都是多面的,任何人都是多样的,多看看可取之处,对自己会更有益处;
4.如果没有到那个展示自己的时候,那就蛰伏着,养精蓄锐,等待自己的机会,不要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