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此情可待成追忆

梨园应是女中贤,语派声腔亦可传。

地狱天堂都一梦,烟霞窟里送芳年。

自是民国奇女子

人都说写梅兰芳可以略去孟小冬,但写孟小冬不能没有梅兰芳;同样杜月笙传可以没有孟小冬,而孟小冬传绕不开杜月笙。

她是一个感性的女子,14岁便选择为事业而放弃爱情,离开杜月笙去往北京,后来事业如日中天时离开北京,回到上海,过深入简出的隐匿生活。

她的一生足以被称为传奇,她是京剧界最著名的客死异乡的艺人,结局看似悲惨,深究起来确是安详。

“冬皇”出生

孟小冬出生于1907年农历冬月十六,因而取名为小冬,当时女子在戏班是吃不开的,虽出生于唱戏世家,却不是重点培养对象。

谁能想,在当时的环境下,她的经历是多么的辛酸。

杜月笙喜欢京剧,世人尽知,有“天下头号戏迷”之称。据传杜月笙与孟小冬在很早以前孟小冬未去北京就在一起了。杜孟两人的感情从时间跨度远飞梅孟可比的,所以孟小冬去往北京之前几年可当做人生中最初的邂逅。

戏中缘

梅孟

一切缘分皆源于戏。

一曲《游龙戏凤》赢得满堂彩,也同时在彼此心中两人便是天作之合,于是风清月明之夜,洞房花烛,誓言白头。

而两人的因缘并没有白头偕老,匆匆而终。正向孟小冬后来回忆中提到:当初的兴之所至,只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思想冲动而已。

梅兰芳的冷酷、怯弱与自私把孟小冬的菟丝之约变成一种可笑的奢望。她的这段婚姻,曲终人散,斯人只余空寂寥。造化弄人,双飞燕终成陌路人,梅孟一生再未语。

与梅兰芳的决绝正是孟小冬特有的骄傲,但是怎么会不伤心,若非家人劝慰,孟小冬的历史在那时便会了结。

后人知道且唯一知道的是1933年9月5、6、7日,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上孟小冬天天连登《孟小冬紧要启事》——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此是一代名伶,然亦是女人,经此打击,一度在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所幸余叔岩在人生前方接引她。

拜师

拜师余叔岩门下,余叔岩对其疼爱有加,此时孟小冬,一心求学,忘却前尘往事、忘却“冬皇”虚名,只做余派弟子,终成京剧第一女须生。

柔情散尽

杜孟晚年

邂逅过非凡成就的女人,这个女人也将青史留名。

孟小冬的传奇在邂逅梅兰芳之后,还有更大的波澜——孟小冬与杜月笙再次相遇。

他是她一生的知己,他之于她情深意重,始终爱慕,让多年漂泊的孟小冬恩感于心。于是,后面的日子,她要酬答他。

然,此时英雄已暮年,不过是一花甲老翁。而孟小冬自是念情之人,自上海到香港,从繁华到衰败,几十年风霜雪雨,不离不弃。

两人都是看尽人间春秋冷暖之人,深知世间情为何物,就这样在最后的时光里,忘情于彼此。

“只是一切都过去了罢”

这句当年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到了最后成了她唯一的安慰。

在此,她辉煌的生命,趋于平和,走向暗淡。至于那位梅郎再见面一切已无可说,已无需说。心中纵有波澜,只抵一声好久不见。

曾经沧海,风流过往,都成烟花易逝,无从追忆。我们只有在老唱片中才会想起这一代名伶,她曾是一位雍容华贵的绝代佳人,然后是一名历尽辛酸的薄命女子。

房内,只存放了两张照片,恩师余叔岩,前郎梅兰芳,只是旧照依然,旧情已不复存在,毕竟是她倾心爱过的第一个男人。”

这,是不是一种遗憾,或者可以称为悲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梨园世家科班出身 光绪三十四年,孟小冬出生在一个雪花飞舞的寒冬正午。因为临近冬至,家人便将她取名为“小冬”——...
    阿栈阅读 6,112评论 0 10
  • 她是京剧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书写了余派的辉煌, 她和梅兰芳相爱相惜,却惨淡收场, 她是上海滩黑帮大佬杜月笙晚年迎...
    叶紫檀阅读 8,179评论 3 17
  • 作者:Thomas Hanning,原文链接,原文日期:2015/09/09译者:pmst;校对:numbbbbb...
    梁杰_numbbbbb阅读 3,142评论 0 4
  • 这几天我经常做梦,梦的内容都不一样,但地点都一样,那就是我家以前的老房子。 我从两岁开始就住在老房子里,那座房子里...
    若枥阅读 1,696评论 0 0
  • 有些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在战斗在维护,或者说是一厢情愿,不问结果的付出爱,可是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感动对方...
    NJ大虾阅读 1,32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