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十章是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方式,内容,组织原则等方面的内容,感觉东西不多,考点不多。比较合适大学辅导员认真学生的实践,同时,作为科任老师来说,也有一定的教学指导意义吧。反正这章内容倒是不多,背起来也比较容易些,上次参加考试似乎这部分内容并没考到呢。
第十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
-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 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最终的目的是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完善了品格修养,是改造了学生自身。
(二)现实参与的方式
-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而实施,这使其区别于高校的课堂教学。大学生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亲历亲感获得直接的、现实的知识和技能。
(三)定向选择的内容
-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定向选择的内容,带有特定的教育目的。定向选择的内容保障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稳定、有效的开展。
(四)互补并进的效果
-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等学校其他的教育环节互相补充、促进,是高等学校完成育人目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双重性特点。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既是高校的学生又是实践的主体,既是学习者又是生产者。
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一)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
(三)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
(四)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
四、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一)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
- 目的的统一性
- 活动的主体有差别
- 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
- 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 目的结果的总体一致性:社会实践与科研同样服务于培养人才的大目的。严格来说,科研活动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二者有从属关系。
- 活动对象有差别:科研以自然物为对象,社会实践以社会生活为对象
- 活动方式有差别:科研以严格控制的实验,严密的论证来探索自然与社会的规律,社会实践则主要通过对生产生活的现实参与来体验和了解其含义与规则。
- 活动环境有差别:科研为了保证结论的真实与可靠,常常对环境进行严格控制,是相对封闭的,而社会实践则是开放的不加干涉的。
- 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共同构成高等学校的主体教育环境。
第二节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一)政治思想教育
(二)国情、民情教育
(三)社会规范与社会角色教育
(四)心志磨练与个性养成教育
(五)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
(一)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
(二)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
(三)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
三、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介绍
(一)军事训练
(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学工学农)
(四)社会调查
(五)智力扶贫
(六)参观考察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
(一)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
(二)编制活动计划
- 活动目标
- 参加人员
- 过程安排
- 预算活动经费
(三)组织活动过程
(四)评估与总结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
(一)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
(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
(三)系统规则、分层进行的原则
(四)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三、正确处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
(一)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
- 培养人才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而出成果是相对次要的目的。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 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要做到三者并重,同时各有侧重。
(三)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 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大学生要调动自身一切积极因素,按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探索世界,而不是处处依赖教师及其他人员的指点。
- 只有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主和主动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 (1)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程度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深度。
- (2)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即促进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其各方面的能动性,使其对活动对象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
(四)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
- 深入性是指要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确有所获;而广泛性则是指活动的内容要有广泛的涉及面和保证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 注意做好二者的协调,争取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兼顾。
(五)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 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形式、小组形式和个体形式等三种。
- 在保证大型的集体社会活动的前提下,鼓励个体自发组织各种小型的实践活动。这是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开放性特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