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之路(四)
文/郭静静
每次快要轮到我交“小作文”,我就开始慌张:没有积累素材、没有心得体会、无法可说,搞得自己周一开始想话题,周二焦虑如何写。
去年没有当班主任,平时就是代代课、批批作业,生活比较简单,自然也没什么内容可写,所以我大多是写写考场作文,偶尔写一写自己的生活小感。
之前就抱怨过两周一次的简书,都有些频繁,还想着和范老师轮着来写,这样就可以一月一次了;也曾和小康思谋着要不干脆退出算了,省得出现“临到收作业,还没动手写”的尴尬局面。
今年当了班主任,生活忙碌起来,依然没有内容可写的话,好像就真实也一个不思考生活的“忙”人了。生活不同,但是那课反复唠叨无话可说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我总是乐此不疲地在轮到自己提交作业的那周,向对桌张老师说自己还没写、很慌张,他也几乎每次都会淡淡回应一句:平时就写好,到时直接交。
于是这次,我早早打开了电脑,准备着近期的一些反思。
记得从教的第一年,我才从自己的学校毕业来到这个学校,也才从学生成为老师。语文这个科目对我来说,好像从来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一年,我总是我在学校学的,自己感受的东西,告诉学生,总是以自己认为可以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可能是因为自己距离初中时期有点久远,所以和学生的思维脱离了轨道,所以,学生其实并没有理解我要表达的内容,我可能也没有接上他们的天线。事实证明,我们之间确实没有接轨,我每次考试都稳稳坐在了倒数第一。说实话,那一年我深深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第二年,我没有像之前那样费心批改作业了,再加上疫情期间多半个学期没见,和学生生疏了不少,对教学的参与也少了很多。
这一年,可能比上一年稍微有了点经验,从倒一进步成了倒二,也是稳稳的。
有时候我也会想,究竟需要自己怎样做,才能和学生的认知保持同一个水平,连着三年下来,隐约感觉到一个词的重要性,那就是:重复。
从这个学期开始,无论是晨会,学生的日常,还是语文课上的教学,我都在践行这个词。
其实我本不善言辞,跟学生说的道理,无非也都是那些嚼碎了的烂话,但是在不断重复中,我能感觉有时候一些话被学生听了进去,因为他们会在日记中或多或少提到这些。语文教学中,需要做笔记的地方,我会不厌其烦地提醒他们,写错的字我会一遍遍提醒他们修改,这在以前是绝对不会有的。以前的我只会怪他们听不懂我的话,但是我现在会去反思是不是自己没有表达清楚。
上周听张老师的公开课,他们班的学生但凡站起来,都能流畅地表达清楚自己的看法,而且是一大段,下课后我打趣说自己的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自己班的学生肯定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好,张老师告诉我一句话“你就不给他们机会,他们怎么能说好了”,这句话他不只对我说过一遍,好多次都是这么说,我就想着肯定有他的道理所在。 以后的课堂,我想我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耐心等他们思考,等他们回答,等他们成长。
很长一段时间,我出于成绩的压力,有过揠苗助长的想法,但是渐渐地,我觉得还是应该遵从本心,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让他们受益终身是最好不过。
我想,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多一些纯粹,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善意,少一点猜测,对自己终归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