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他在《超越自卑》一书中提到,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感的地位。认为人类从自卑感到优越感或安全感的追求主宰着一切行为。
这行为的四种目的与PD中孩子的“错误目的”很相似,也很有趣。这两套“目的”都指向行为,无论成人还是孩子。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四种不同的目的,在 丧失信心时做出的不同行为。寻求关注,会“要求持续不断的关注”;寻求权利,会出现“权力之争”;寻求公平公正,会出现“报复”;寻求能力,会出现“开始之前就放弃并感觉沮丧”。
倾听我的感受:1、我可以想到一个另我感到伤心和丧失信心的人。2、我一定也被对方讨厌甚至伤心和丧失信心。3、当我感到伤心、愤怒和丧失信心时,曾经会指责和说教,现在会选择远离或“放弃”。结果是没有得到改善,而使关系表面上平淡,实际更糟。
如上图例子一样,我会得到对方更多的不理解和不认同,会遭来“报复”的“袭击”。
对照上表所示:1、我想到了对应发生的一个人和事。2、在B栏中找到了与我接近的一组感受是,“伤心、失望、难以置信、憎恶、难过。” 对应A栏,对方想要的是“公平公正”。但对方在以无用的方式得到想要的。3、对方实际想说:“我很伤心,认识我的感受并认可它们”。
鼓励性的回应可以是:承认对方伤心的感受;将伤心的感受转为同情;平静下来,共同解决问题;不要惩罚或还击,说出我的感受;建立信任;运用反射式倾听;只做不说;鼓励长处,做对方的朋友;给一个拥抱;不要把对方的行为当做针对我自己的;先修复关系,再解决问题。
在这份关系的“僵持”中,对方也会感到:“伤心、失望、难以置信、憎恶、难过…”我们在实现目标时都选择了错误的途径。看看在未来,能否用鼓励性的回应方式先迈出一小步,不用等待别人,先回看自己,你变了,世界都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