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松辍学了,作为班主任,我已经劝了两次,依然无果,他的确已经辍学了。
阿松是幸运的。一日三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家住在算不上城镇的郊外,进出都比较近,上下学也非常方便。即使在家,阿松有爷爷奶奶的呵护与关爱,手边不缺少零花钱。作为00后,他可比我们80后要幸运得多呢?没有经历过三餐加红薯食不果腹的日子。
阿松也是不幸运的。据说父亲是当地较为出名的混混之一,平日里从不对阿松进行管教。除了提供一定的费用,供阿松衣食住行以外,其他的就没有父亲的事了。父母从小就离了婚,父亲在外还有几个阿姨呢?对于长期缺失父爱和母爱的阿松,性格脾气极为暴虐,喜欢欺负人,常与老师和同学作对,并以此为荣耀,常常让学校教师和同班非常头疼。由于性格使然,阿松也不大愿意与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在同学们的心里属于可有可无的状况。
那年,2010年入秋,我从小学调入中学,学校安排我当了阿松这个班的班主任。事后才得知这个班已经是学校最为头疼,最为难管,成绩也最差的三难班级。从小学到中学,虽然已经历了十年的教学与管理生涯。我自己同样也是青春依旧,依然不减当年的锐气与渴求的期盼,严格管理学生,特别是这部分调皮的学生。阿松在我的眼里当属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类学生,不是上课打瞌睡,就是在座位上滋扰左右的女生;不是作业未完成,就是用笔在其他同学衣服上画出自己的设计;不是经常迟到,就是躲进小卖部,从此不管春夏与秋冬。对于这个极为难管,令全班都失望,都头疼的阿松。我也认真对其进行过管教,三番五次的说教,期望阿松哪怕是丁点儿的改变也好,无奈恨铁不成钢。阿松在一次犯错误之后,我一气之下,随口扔了一句让其他同学都不要与他扎堆,不要与他往来,可以说直接忽视了他的存在。从此,我也对他不管不问,只要他不在课上调皮捣蛋就行。至于他打瞌睡,不交作业等等,只要不涉及别人,不与别人发生交集,我都任其自由发展,逍遥自在。还真怪,不到两个周的时间,阿松辍学了,我也去劝了两次,仍然没有结果。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也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结,也是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谜吧!
这段时间,我报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系统地学习了儿童教育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在学习成长中,困扰多年的谜团也算浮出水面。
以前在小学也好,中学也罢,我当班主任历来都是严厉管理学生,总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喜欢与老师或者学生站在对立面,经常发生碰撞或者产生矛盾。这部分学生才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有一种成就感和在班级中的归属感。曾经我不经意之间让其他学生不在与阿松产生交集,人为地阻断了他作为班级的一份子,换言之就是排斥于班级之外,使他失去了在班级中的归属感,致使他从孤独到失去归属感,再到自卑,到后面彻底没有了自信。终于阿松辍学了,当我明白这一切以后,心底滋生阵阵悔意。殊不知,作为教育者,哪怕是一句不经意之间的言语或者举动,或许就会改变学生一生的轨迹。
让每一个孩子有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是教师或者是父母必须要求做到的,不然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据有关研究发现,归属和爱的满足与生活满意度有很高的相关度。流动儿童因为生活的颠沛流离,有先天的生活条件不足的缺陷而得不到归属和爱的满足。早在1998年夏天,美国心理学专家就断言:随着中国商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心理疾病对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中国人的生理疾病。上述表现概括起来就是思想上无所寄托,生活上丧失信心,对亲友无牵挂感。说到底就是归属感不强。因此,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归属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并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培养孩子的归属感,首先要培养他对自己家庭的认同感。第一,家长要试着寻找机会多跟孩子交流,主动分享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对家长产生认同心理。你会发现,在某个瞬间,孩子突然对你敞开心扉。第二,偶尔给孩子讲讲自己家族的故事,让孩子了解自己与家长的渊源,对自己的家庭产生兴趣。凡是举行家族活动时,尽可能让孩子参加,不要因为孩子小不懂事,给大人添乱,放弃了让孩子融入家族活动的宝贵机会。
其次,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培养孩子对学校的认同感十分必要。第一,家长可以多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社团大型活动,例如义卖会、音乐会等,让孩子在学校中找到归属感。第二,平时多留意孩子的言行,当发现孩子有太多的独处时间时,建议孩子加入一些社交俱乐部,或者某个兴趣团体,避免孩子出现“孤独”的征兆。第三,老师对学生要做到尊重,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班里平等的一员,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每个孩子都受到大家的重视。
最后,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培养孩子亲近社会的态度显得十分重要。父母应帮助孩子弄清时尚和服装何以会成为人们归属感的标志,给孩子以经济上的帮助,让他“融入其中”,并不是一直打压孩子跟风的追求,因为这恰好是孩子寻求归属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