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义上,都把公元前475年作为战国的开始。此时各国大致情况:
晋国百年霸业已经衰落。此前,智、赵、韩、魏已于公元前490年彻底消灭中行氏、范氏,晋国的公族势力亦消亡殆尽,四卿趁机瓜分公室的最后领地。
楚国自公元前506年被吴国攻破郢都,其后虽然复国,但是实力大减,内部公族争权,外部晋吴逼迫,亦无力争霸。
齐国在景公时短暂复兴,但无嫡子,临死废长立幼,陈(田)氏趁乱而起,公元前485年,吴国夫差伐齐,齐丧失十万,公族势力损失殆尽。田氏趁机夺权,退出争霸。
秦国自穆公东进受阻后,致力于开拓西戎,终于谋得关中之地,其后200年内乱不止,被晋国牢牢堵在肴函以西,无力东出。
吴国于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攻破楚都,又在公元前484年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公元前482年与晋国、鲁国于黄池会盟,被越国趁机攻破姑苏城,并于公元前473年正式灭国。
越国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吴国,挟大胜之威,公元前472年召集诸侯于徐州会盟,被周元王封为越伯。但2年后勾践病死,越国霸业宣告终结。
燕国依旧在辽东地区与苦寒做斗争,还要时不时防备林胡、山戎的侵扰
此时,中原主要诸侯国宋、郑、鲁、卫、在大国狭缝中生存,其余小国淮泗地区的邾国、薛国、郳国、任国、郯国、费国、邳国、莒国、滕国,以及巴、蜀等。
此时距平王东迁不过短短三百年,当此之时,武将如云、谋臣似雨,明君强臣,层出不穷。而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春秋五霸,代表了一个时代。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春秋五霸”并不是势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例如:
1.整个春秋时期基本都是姬姓晋国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晋国在整个春秋历史上维持了百年之久的霸业(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在晋文公称霸之后还经历晋襄公接霸、晋景公失霸、最后晋悼公复霸中原。尤其是晋文公玄孙晋悼公政治韬略过于出众,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算是晋国霸业的最高巅峰。
2.郑、宋、秦、吴、越构建的区域霸权其规模、影响、成就难以与齐桓、晋文、晋悼、楚庄相提并论。
3.完成诸侯会盟这一重大称霸标志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多个诸侯,远远超过五霸的名额。其中仅晋国就称霸百年,会盟多次,几乎独占五霸名额;而夫差最终还被勾践灭国。
郑庄公于公元前719年又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公元前707年繻葛之战郑国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齐国亦常从征,小霸中原。
齐桓公自公元前681年北杏之盟成为春秋史上第一个成为盟主的诸侯,并得到周天子支持,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使霸业达到顶峰。在位期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无可争议的春秋首霸。
秦穆公(公元前682—公元前621),在位期间数次东出被晋国压制,于是掉头向西发展,灭(西戎建立)国12(一说20),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
宋襄公于公元前643年遵照齐桓公的嘱托,率四国联军帮助齐孝公归国即位,声名鹊起。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但维护了春秋大义。
晋文公于公元前632年通过城濮之战击败楚国,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襄公继承文公霸业崤之战中全歼秦军,又在彭衙之战击败前来复仇的秦军,向南压制楚国,维持了晋国霸业。
楚庄王于公元前613年即位,并于公元前598年,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并公然问王孙满周天子鼎的大小合重量。
晋景公,前599年至前582年在位,于前599年击败楚国,并在公元前585年攻入楚国本土,结束楚国霸业,其后击败与楚结盟的齐国,续霸中原。
晋悼公,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他的文治武功带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铸造军国霸权,尊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最终得以完全独霸中原。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纵横家,同时也毫无疑问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诸侯之一。
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于公元前506年攻破楚都,称霸南方。
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前494年打败越王勾践。前484年在艾陵之战中全歼10万齐军。前482年,夫差在黄池会盟诸侯,与晋争霸获胜。
越王勾践前496―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82年,趁夫差黄池,攻破吴都,并于公元前473年彻底灭吴。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成为霸主。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