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早晨,赖在床上懒懒的睁开眼是一天的玩耍时光,早晨意味着漫长的休闲快乐。年岁渐长,越来越喜欢黄昏,结束一天的忙碌踏着黄昏的清凉做一顿精致简单的家常饭也好,独自看书喝茶等太阳落山也好,出去田间地里或是集镇闹市散步也好,跟着到来的夜晚,总是让人分外放松。一时间竟不觉顿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原来不应是转折之意,不应是可惜和遗憾,而应该是因果之意,带着内心的丝丝惬意,黄昏因为黑夜更美。
很喜欢一首歌的意境《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没有看透城市霓虹绚烂,却无比喜爱乡村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没有看透红尘繁华,却钟情于田间暮归的惬意。
最近看了赛珍珠的《大地》,好不容易才找到的电子版,原本想买纸质版的,无奈翻遍了整个互联网竟没有。看完后,让我对“大地”有了更深层次、更为系统的理解,或者说通过联想海子的麦地、路遥的黄土地、莫言的黑土地,突然明白了一种对土地的眷恋。恍惚间却为自己那一点点执着找到了一点共鸣。
就是这个季节,立夏已过,田间地里再没一点黄或者红,全是绿,绿的山、绿的水、绿的稻田、绿的玉米地,肆无忌惮的绿总是让人分外有激情,似乎在这样的天地间,颓废、悲伤、失望......一切和生命之蓬勃向上相悖的情绪都是多余的。小时候随着父母去地里干活,记忆最深的是锄玉米,那时的玉米地还不像现在这样全都铺上地膜,那时的玉米需要培土,而我因为力气小,无法胜任除草培土的活计,提着小桶给玉米施肥,爸爸妈妈再培起高高的土堆把肥料盖起来,更利于养分吸收,也防止倒伏。那时年纪小,玩心大,最喜欢干一件搞破坏的事,玉米膝盖深的时候,正处于生长期,玉米芯特别嫩,而且有露珠在里面,而我总喜欢将肥料放在那露珠里玩,这样做没少被父母骂,因为那对玉米苗来说是致命的。好不容易一边干活一边玩耍干完一天的活可以回家了,似乎一天的劳累瞬间烟消云散,我高兴得像只兔子,蹦蹦跳跳迎着夕阳走在父母前面,那时最喜欢边走边玩边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种幸福和开心到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分外真实。突然发现,原来喜欢黄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后来求学在外,就很少有陪父母一同迎着夕阳、踏着黄昏回家的日子了,就是假期在家,更多的也是在家做作业、做饭。现在上班了,那样的经历更少了,但对那份感情的眷恋却愈发深了。每次回家,总喜欢让母亲晚饭早一点,吃完饭就拉着她去田间地里散步,而母亲总会说,天天干活那里还需要散步,同时满心欢喜地和我出门,小黄(我家的一条狗狗)跟在后面。母亲很高兴的边走边和我说我家今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我总会略带打趣的说道“哈哈,妈妈你自恋了,你看每家的都好”,她还是坚持我家的最好,一路上我和她说这话走着,看着满山满地的绿,一时间无言的幸福和感动填满整个胸膛。夕阳西下,我和妈妈还有狗的影子被拉的好长,暖暖的阳光即将带走一天的忙碌和聒噪,带着静谧和安康缓缓流淌,在指尖、在脚边、也在心间,只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长一点、长一点、再长一点......。
无处不黄昏、无事不黄昏,自然之美早教会了我们享受黄昏,看懂黄昏的美。
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一样,初识的小鹿乱撞,满心欢喜,恨不得二人融进彼此,慢慢走进烈日时分,爱与恨并存,相爱相杀,恨不得惊天动地,终不免进入黄昏,只是有些黄昏是开始,有些黄昏是结束,但不管开始还是结束,总是要有那么一段黄昏似乎才完美。步入黄昏,才会有放松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来思考惊天动地的所有,这时,或许你终于学会不再抱怨、不再责备、不再不舍、不再留恋,而是明白了歇息的美好和静谧,懂得了我们需要进入黄昏,用夕阳把幸福拉的长一点,把宽容拉的长一点,把悲伤埋进即将到来的黑夜,等待幸福温暖的休憩。那时,你可以在一盏昏黄的灯光下翻看古老的诗篇或美丽的故事;你可以独自或邀一两好友对坐喝点红茶,暖暖胃、聊聊天;你可以修剪一下阳台上的多肉,听听他们的快乐与悲伤,或是养一株昙花,陪它开放,只是夜深花开的时候,希望你不再感叹“这时,你应该在我身边”......
工作、生活中的事也是一样,没有人是超人,更没有鸡血一回事,没有多少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难免遇见黄昏。我们需要懂得黄昏的美,学会用智慧来接受,用内心来感受,或许我们的生活会平坦得多。当遇见低谷时,你不妨把它当做黄昏,给自己放个假,静下心来忘记竞争的残酷和紧张,忘记生活的压力和痛苦,给自己点时间,静静的感受一下自己的努力的同时也听听内心的声音。拼搏的同时不忘体会,逐梦的同时不忘沿路的风景,黄昏给你的不只是结束的失落无奈,更应该是放下的轻松自在。或许你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终究不是站上峰顶的高处不胜寒,始终不过是蓦然回首灯火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