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来源于某次和男朋友的对话。
某天,远处一小孩突然嚎啕大哭,哭的肝肠寸断,撕心裂肺。我听着心烦,随口问了一句:“要是你的孩子哭成这样,你怎么办?”
他思考片刻后,答:“我会先让他不哭,跟他说你不哭就给你吃糖,在解决为什么哭的问题。”
我心里觉得这不是个好方法,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得作罢,没有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这个解决方法是个很典型的奖励机制,但是有诸多坏处。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如果他不哭了之后,你真的给了他一颗糖。他就会形成这样的反馈,我哭就会有糖吃。那下次他想吃糖,也会哭。久而久之,可能会演变成,你不遂了他的愿,他就哭。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了。所以,当下给颗糖让他不哭的行为,更像是饮鸩止渴。
如果他不哭了,你答应给他糖吃,但只是哄他的,并不真的给他,那你就“失信”了。信用这个东西在哪都很重要。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以后你再给他承诺什么,他是不会信的。因为你的可信度越来越低,你说的话就越来越没有力度,这也是为啥大一点的孩子“不好管”。长大之后,他有可能会受你的影响,也不把承诺当回事。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奖励机制还有个缺点,会导致小孩长大后做事没有内驱力。
现在爸妈常说的一句话说:你期末考好了,妈给你买手机/游戏机。是不是听过?
如果手机/游戏机对这个小孩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会努力的提高分数。没别的,就是因为想要。他期末考的好,是因为喜欢学习了吗?不是的,因为他喜欢后面附带的奖励。
如果后面没有这个诱人的奖励,他还会努力学习,提高分数吗?自然就不会吧。
长大后,缺少内驱力的表现什么样呢?举个例子。
2021年,又到了新的一年,我要大有作为。今年我要读50本好书,每周健身4次,每天都学英语,每周写一篇感想……
熟悉吗?
为啥我明明知道这些是长期来看对我有益的事,却一个都推进不下去呢?
这就是我说的,因为长期的奖励机制,缺乏了自己主动做事的内驱力。
你上大学之前的学习过程,有多少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大多是被老师推着走,被家长用各种诱惑拉着走。
学习这件事前面设置好了奖励(家长的奖励),后面设置好了损失(家长和老师的双重批评),你想要奖励,又不想损失,所以会不自觉的往前走。
但是,我们自己设置的健身、学英语等计划,没有前面的奖励,也没有后面的损失。而且,自己心里本来就不想做。
所以,这些计划你推进不下去。
那怎么改变呢?
要么去找自己很喜欢做的事,去激发内驱力。
要么你设定计划的时候,自己就把前面的奖励和后面的损失设定好。告诉自己,我做完这件事能得到xx,如果不做就损失xx。这个损失对你来说越有所谓,这个计划就进行的越好。
也就是,通过设置做事的奖励和损失,变相的成为驱动力,自己推着自己往前走。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复杂性,不能只看到一个形态的一面。(欧丽娟)
本文共1124字,用时60分钟。
PS:昨天提到的故事还在难产中~我要是有都美竹那么好的文笔,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