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有很多话题一直经久不衰,比如挣钱,当官,美,爱情,读书等等,近些年又多了一个减肥。
而这其中,读书是最经久不衰的时尚。
关于读书的好处,各种名人伟人已经有过无数的说法,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
《劝学诗》——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认真一想,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认真用心地读一本书了。每次拿起一本书总是匆匆翻看,看完自我感觉还挺良好。
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都知道,诸葛亮看书就是“观其大略,取其精华”,所以我有时候看书看得不认真,也总是拿诸葛亮的这个读书习惯自我安慰。
现在发现,其实我错了,看书,应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才对。
诸葛亮是谁?那是传说级的大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是谁?滚滚红尘中的一个无名小卒而已,丢大街上都没人能认得出来。
所以,无名小卒就应该有无名小卒的觉悟,大神可以仰望,但是不能忘了自己的定位。
大学毕业至今,搬过无数次家,丢过不计其数的东西,唯独书是越搬越多。但是家里的几百本书,真正用心看过的,不超过三成,余下的要么匆匆略过,要么只看过扉页和目录。
忙,没时间,成了不好好读书的借口。
记得小六子刚出生的时候,工作家庭忙得一塌糊涂,即便那样,我还坚持每天看书,每天练字,不求读多少,不求练多好,一是为了每天进步一点点,二是为了给娃娃做个样子,让他从小就知道,每天读书写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好习惯。
然而,自从从成都搬到青岛,三年多了,当年养成的好习惯成了偶尔为之。就像是日更突然断了更,才发现不写原来这么轻松,那就不写了吧。
返观小六子,现在反而比我强,每天睡觉前都要看一会儿书,如果没有大人陪着就自己看,看不懂就猜,一边猜一边自己给自己讲故事。
《论语·学而》中说“吾日三省吾身”,我做不到日日反省,但是偶尔省一省还是可以做到的。
前几天还激励自己说不努力便会被时代淘汰,被小六子淘汰,现在反而不如一个五岁的孩童努力,这肯定不行,将来万一被他数落不思进取,那不成了笑话?
但是,我这个人骨子里面是比较懒的,总感觉所有的勤奋都是逼出来的。
就像那句毒鸡汤说的:“总是让人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既然这么舒适,我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所有的毒鸡汤,有些是真相,有些就是纯粹的调侃,人,真的应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否则,一旦舒适惯了,那就很难改变了。
比如这次大疫情,大部分人在家待的时间都比较长,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五六个月,不运动,不动脑,吃了睡,睡了耍,结果一出门,一个比一个肉多,于是纷纷开始后悔了——我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嘴?我为什么不珍惜在家的每一天,好好陪家人,好好学习,好好沉淀?
其实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就是好现象,总比一点也不反思的好。
我本是一个随性之人,一直不太喜欢特别自律,总感觉过于自律好像是给自己上了很多无形的枷锁。仔细想想,这种想法又好像是在给自己的懒惰开脱。
坚持了三百多天的写作,是时候把读书捡起来了。每天坚持读书,认真读,用心读,我始终相信量变引起质变,至于最后质变成一个什么样子,那就等坚持过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