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在家长和老师的潜移默化下,“优秀”的标准就是品学兼优、乖巧听话。没有异议不容争辩,这就像天下的公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为之努力。
作为985大学的毕业生,从小,学校里教的一切我都认真学,用心记,学生生涯一路走来还算顺利,如果把学业作为长期投资来看,二十年的投资到了回报收益的时候,竟觉得有一点南柯一梦的感觉。
对于一步一个脚印的乖孩子来说,读书我足够尽力,换言之我跟着受过的教育一路走来,自认为做好了所有迎接工作的准备,应该可以撸起袖子干事业了吧?可是真的工作以后,不由开始怀疑人生。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漏学了一大段什么重要知识?怀疑自己学的专业课本是不是纸上谈兵?为什么学的东西和工作需要的脱节那多?总之,老师没教过我的事情我不会做啊!
认真勤奋地读书二十年,毕业以后难道不是不用多久,就升职加薪、出任CE0,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套路吗?是我一直理解错了吗?
工作好几年后同学聚会有人已经赚了好几桶金,大家一样的起点,别来早已大变样,而我还只是一步一步闭关锁国地自以为走传统意义的道路就能取得最终胜利。当然三百六十行,并不只以赚钱多少定义一个人,这是很多人相互安慰的话。
在同样公司里,朝九晚五上班,遵守各项纪律和准则并不能让老板记住你,他会放心你,这是个省心的员工。许多人都体会过即使遵守每一条守则,依然评不到先进,好多年都不加薪,甚至评定优秀员工的标准已无法具体化,你为公司带来的业绩也只是评优的一部分而已。
人的发展方向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小时候的方向因为唯一确定,等于有了仙人指路,走这个方向是肯定对的。小学读完读初中,高中读完读大学,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就可以,这就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决定。就像划船的时候有人把握住方向盘我们只要尽力划水,船体向前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长大以后,我们只能隐约看到向往的地方在那里,但是前方一片浓雾重彩,不知哪条路是直达,哪条路会百转千回,哪条又是此路不通。
犹豫再三,不敢贸然决定,怪来怪去,又怪学校没有教过,哎。
在学校里,只有学习成绩的较量,充其量再加一些才艺啊、交际的附加值,总不过同年级的二三百人。进了社会,竞争压力来自于四面八方。作为新人,无数有年资有人脉的前辈和你竞争有限的资源;作为半新不老的人,雄心勃勃的新人源源不断后浪推前浪,初生牛犊不可小觑。很多时候,拼了命的努力,看起来只不过是保住饭碗的挣扎。
世界不同了,传统和新兴正在交替,发生剧变,不要再以唯一恒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们,社会竞争只问利益不问对错。那些学堂里没有教的事并不是不用学,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行的了。但那些很难具体化的生存法,游刃法,加薪法,应酬法怎么学,从哪里学是个问题。总要撞到南墙才恍然大悟的道理是社会教的,残忍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