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大卫家。”这时候,妈妈没有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下午去朋友家啊?”只需要简单的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

  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比如,孩子兴奋的告诉你:“我数学考了97分!”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运气回答他:数学考了97分啊!你一定很开心哦!”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一位父亲坦言,让他开始设身处地地把儿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儿子身体上的伤痛,他对儿子的情感需求就越敏感,他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受到及时认真的关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