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为了给自己的父亲治病,毅然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他把每个月挣来的钱都准时寄到家里,他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被父亲看见,可是得来的却是冷冰冰的一句“应该的”。在少年的心中还有一个求学的梦,他羡慕仍在校读书的同龄人,他渴望父亲对自己付出的肯定,可是有一次他没有按时寄钱回家,父亲在电话里传来的却是一顿呵斥。
他很痛苦,为什么自己会有一个这样的父亲,他问母亲为什么生我?他太渴望父亲的爱,但直到五年后父亲去逝,爱依然没有等到,等来的是父亲治病所欠下的十多万的债。他需要重新面对窘境,和母亲一起走出家门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的去还父亲留下的债。
就这样,时光又匆匆走过了两年,曾经的少年已经成长一个青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青年的心里对父亲的爱已经慢慢转化成了恨,他恨父亲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心疼母亲五十多岁的人了还要拖着病痛的身体还父亲留下的债。
这是一个咨询的案例,求助者与父亲的关系已经成为一种情结,咨询结束后我在想,在大多数中国式父子关系中,真的是无仇不成父子吗?
还记得,文学家朱自清的《背影》中老父亲朴实、行动蹒跚的形象深入民心,把深沉、含蓄内敛的父爱描写得淋漓尽致,老父亲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式传统的父子关系,自古至今都是一场坚强不服输不退步的无烟战斗,它延续着中国人不善于表达的含蓄情感,尽管双方对彼此都有很深的感情,却都不知道怎么表达,总是让冷冷的外表来掩藏住内心的关心。
求助者与父亲关系的困惑,相信也会有同样的人有类似的问题。为什么父子关系会出现这种情况?心理学家认为,这与男性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点有很大关系。
相比女性,男性的情感表达能力不够强,很少通过语言及外显的行为来表达爱。在儿子小时候,通常会把父亲当成榜样,完成自己“男子汉形象”的建立。一个男孩子刚毅、勇敢的性格与父亲的影响是非常有关的,在学习了父亲身上这一系列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学会了不善情感表达,这就使得男性间的情感表达不畅通。
另外,受传统角色的影响,男性都有很强的控制欲和支配欲。父亲的控制欲和支配欲在儿子小的时候很起作用,也很被儿子崇拜,做父亲的从中充分地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但是随着儿子步人青春期,儿子强烈的独立欲和父亲的控制欲便形成了冲突,于是,父子之间的抗衡产生了。除此之外,父亲对儿子的高期望值也是造成矛盾的一大原因。一旦儿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期望,父亲便容易产生失望、愤怒的情绪。基于男性的心理特征,父子之间的冲突属于正常现象,而且,儿子也是要通过挑战父亲来证明自己长大了。不过,如果冲突过于激烈就需要有调和的意识了,切不可因此影响了儿子对父亲的了解,甚至质疑父亲的爱,最后只会导致伤害了彼此的感情。
作为儿子,只有明白父子关系的特点,才能够容易处理父子关系。当与父亲出现不同的看法的时候,要心平气和的交流,不要固执己见。人无完人,父亲也不例外,也会有缺点和犯错误的时候,但父亲的出发点总是为了儿子好。有时父亲可能不理解年轻人的想法,这需要我们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