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被误读的创新》
作者: 凯文·阿什顿
收获:
"蜡烛问题"。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想象你自己在一个房间里,房门是木头的,房间里有一根蜡烛,一包火柴,和一盒图钉。你怎样才能把蜡烛固定在门上,把它点亮,照亮房间呢?
最常见的解决办法是把蜡烛点燃,然后用熔化的蜡把蜡烛固定在门上。另一种思路是试着用图钉把蜡烛固定在门上。听起来这两种思路都很直接,但仔细想想却不靠谱。最好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你可以把图钉从盒子里倒出来,用图钉把盒子钉在门上,再把蜡烛竖在盒子里,这样就把蜡烛稳稳地托住了。
为什么能够想出第三种办法的人很少呢?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图钉的盒子原本不是拿来当托盘的。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阻碍了我们做出创新。那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别出心裁,想出把盒子钉在门上的办法呢?如果你听听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一开始也会想到那两个看似显而易见,但却不实用的办法,但是,他们接着会想,最关键的是要找东西把蜡烛托住,如果直接用图钉托不住,那就得再找个东西,于是,他们就想到把盒子拿来当托盘。
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和继承,不是天才人物的灵光一现。创新不是一滴水的贡献,而是由无数人的努力最终汇聚起来的洪流。
所以,创新思维有几个特点:
第一,问题导向,也就是说,创新思维要明确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不断反馈。为什么很多人会止步于前两种办法呢?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样做就差不多行了,事实上,这两种办法都是行不通的。能够想出第三种办法的人无非是不肯放弃,多做了几次尝试。
第三,跳出思维框架。这就是我们说过的,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创新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
创新不是天才人物才能干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灵光一现的功劳。创新无非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试错,不断反馈,一小步一小步地从已知的方法转移到新的创意。如果你没有创新,那很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开始尝试。创新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动手工作,最不能做的事情是放弃。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教训,不是损失,是收获,不是耻辱。你需要做的,就是著名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所说的:"再试一次,再失败一次,但是,你要保证每一次失败都比上一次更好一些。"
棉花糖挑战:我们为什么失去了创新能力?
我们先来看一个团队建设游戏。这个团队建设游戏叫"棉花糖挑战",是一位工业设计师彼得·斯基尔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开发的。参加这个游戏的人被分成几组,每一组都分到一个棕色的纸袋。纸袋里面有二十根意大利面条,当然是生的,不是煮熟的,还有一根绳子,一条胶带,以及一颗棉花糖。这个游戏的目标是搭一个塔,要尽可能高,而且能够把棉花糖放在塔尖上。每个团队都有18分钟的时间,到时间截止时,不能用手扶住他们搭的塔。
这个游戏是团队建设,比的是团队之间如何协调、合作,跟"脑筋急转弯"式的测试题不一样。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搭塔,比如把意大利面条掰段,用绳子捆,用胶带粘。斯基尔曼发现:表现最佳的团队是五六岁的儿童。幼儿园的孩子搭起来的塔平均有27英寸高,CEO们只能搭成21英寸高的塔,律师们建了15英寸的塔,最差的是商学院的学生,他们搭成的塔平均是10英寸,大约只是幼儿园孩子建成的塔的高度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这不是因为商学院的学生不如幼儿园的孩子聪明。斯基尔曼发现,最大的差异是孩子们一上来就动手干,而商学院的学生会先讨论半天。
幼儿园的孩子在18分钟的时间内,平均会在5分钟的时候就试着把棉花糖放在塔上,然后,他们会不断地再尝试。
商学院的学生通常只把棉花糖放在塔上一次,而且大多是在最后一分钟。当他们试着把棉花糖放在塔上的时候,才会发现,坏了,棉花糖其实比他们想象中的要重。
这个测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创新就是要在行动中思考,而不是在思考之后才行动。
野外迷路,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原路返回。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有些人到野外徒步,会不小心迷路。有的人迷路了之后幸运地回来了,也有一些人很不幸地再也没有回来。如果我们复盘一下,就会发现,那些没有回来的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采取最容易的办法,也就是掉头走回头路。我们明知道走错了,可就是不愿意承认失败。我们一旦有了目标,就不愿意有任何调整,自尊心推动着我们向前走,羞耻感阻止着我们去拯救自己。
你还记得我们在讲语言的时候讲过,如果没有一个词汇命名某种情绪,我们就很难处理这种情绪。这叫低认知。比如塔希提岛上的居民不知道什么是悲痛,也就无法更好地排遣这种情绪。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低认知。当我们谈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在谈什么,但是,我们对新生事物的偏见和恐惧,在词典中却没有一个相应的词汇。我们明明会排斥创新,自己却浑然不觉。
做自己的批评者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首先,你不能不让别人批评。创造出来的新生事物,就是要被别人批评的。正如著名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说的,"一个人不能仅仅因为遭到迫害就能达到伽利略的地位,他还必须是正确的"。 如果事后去看,我们会觉得创新者最终会被平反,他们看起来像英雄一样,而那些排斥他们的人都是坏人。有可能如此,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反对新事物的人也是真诚的。
其次,你要做自己的批评者。要想当一名创新者,你必须对自己高度怀疑,比别人更严苛地批评自己的创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成果,用各种更为严格的标准测试自己的假说。阿什顿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倾向于拒绝你,所以不要给他们更多不必要的理由。那些能够在私底下遭受的失败,永远都不要让它们在公共场合出现。因为私底下的失败,代价更小,痛苦更少。"
书籍:《创新者的窘境》
作者: 克里斯坦森
收获:
创新者的攻守道。领先企业并不害怕技术创新,但它们可能会因为过分关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忽视了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发生的革命。如果你是一个领先企业的领导者,你必须反思一下自己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能力,把视野放得更为广阔,不仅看到自己地盘上的变化,还要注意其它市场上的变化。你可以建立一支小分队,给他们充分授权,让他们和新兴市场的小企业厮杀。如果你是一个新兴的小企业的领导者,你必须找到一个大企业不愿意进入的"空白地带",利用这种"非对称的机会",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耐心地等待进攻的时间。
书籍: 《被误读的创新》
作者: 凯文·阿什顿
收获:
本书的核心观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创新不是少数天才人物的特权,而是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
2. 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创新就像走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不是一步能迈多远,而是看你一共走了多少步。
3. 人的本性是拒斥创新的。越是伟大的创新,遭到的拒斥就越大。如果你没有遇到拒斥,很可能是因为你不够创新。
4. 只有保持初学者的心态,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方法。
5. 所有的创新都来源于其他人的贡献,我们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
6. 创新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并不知道。创新会带来新的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是停止创新,而是寻找更多的创新。
7. 创新的动力不是物质奖励,而是我们内在的激情。
8. 一个创新型组织会更乐于接受新想法,注重实际效果,而非形式和程序。